文娛 - 點新聞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文娛

家姐細佬後援會來喇!姜濤、陳卓賢任星級「契爸」 $880入會享多重禮遇

「家姐」、「細佬」粉絲福利來喇!海洋公園全新成立「家姐細佬後援會」,邀請粉絲成為一對大熊貓姐弟的「契爸契媽」,只需港幣880元,即可尊享多重禮遇,見證牠們成長的每一頁。

(有片)大熊貓龍鳳胎|細佬疑誤傷家姐右眼 園方公布治療詳情

大熊貓龍鳳胎日常玩耍可愛爆燈,不過就少不免互相扭打撕咬,近日有契爸契媽發現,家姐右眼有異樣。海洋公園昨晚(10日)透露,家姐眼皮受傷,疑似是兩姐弟玩得太興奮而造成,不過有專業的動物護理同獸醫團隊悉心照顧,家姐已經無大礙。

高萌動物誌|濟南四門塔變身「貓貓寺」? 喵星人守護千年古剎

位於山東省濟南市的四門塔景區,因聚集了眾多流浪貓而被網友親切地稱之為「貓貓寺」。園區內部,在每個角落都能看到各式各樣的歡快身影。

香港藝術節開幕 李家超:逾1300位全球藝術家將表演

第53屆香港藝術節今日(28日)假香港文化中心舉行開幕典禮,行政長官李家超出席。李家超介紹,今次香港藝術節邀請超過1300位優秀本地、內地和國際藝術家獻藝,帶來超過45套精彩節目、125場演出。各地殿堂級表演者將呈獻音樂、歌劇、舞蹈、戲劇、跨媒體演出,更有使用VR的互動表演,以及一系列「加料節目」、外展及教育活動,精彩紛呈。

中國味·加拿大篇|多元文化共融 舞劇《My Mulan》演繹跨越時空的女性成長故事

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流傳千年,但為什麼她要去、為什麼必須去?加拿大女孩Kelly Hof雖然從小就在電視上看過《花木蘭》的故事,但對這些問題仍然沒有答案。

亞洲電影大獎|藤岡靛將現身映後談 彭于晏揭秘影片魔幻元素寓意

第18屆亞洲電影大獎頒獎典禮將於3月16日假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大劇院舉行。繼早前公布主題活動,主辦方今日(27日)再公布兩項重量級節目,包括與百老匯電影中心協辦的「亞洲電影巡迴放映」,逾20位國際知名影人將親臨香港參加映後活動。

(有片)中式長衫培訓班開班!傳承香港非遺手工藝

為推廣及深化香港中式長衫製作技藝的傳承工作,香港長衫協會日前啟動「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傳承培訓計劃,邀請資深中式長衫製作技藝師傅開班授課,課程包括中式男裝單長衫製作班、中式女裝立裁單長衫製作班、中式花紐製作班等,為期兩年,計劃亦會招募不同人士,於課程完結後在不同場合或儀式中穿着由學員度身製作的中式服飾,向公眾展示及推廣長衫文化。該計劃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助計劃支持。

亞洲電影大獎|設5場主題講座 電影聲音大師杜篤之首來港

第18屆亞洲電影大獎頒獎典禮將於3月16日假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大劇院舉行。上一屆首設亞洲電影大獎主題節目,反應熱烈,多場分享講座門票一掃而空。今年一眾亞洲電影精英將再次雲集香港,主辦方今日(25日)公布首輪節目及主講嘉賓。

(有片)大熊貓豐衣「竹」食嘅秘密!竹葉點解一直都咁新鮮?

市民及遊客在前往海洋公園參觀大熊貓館時,會發現牠們成日都有新鮮的竹子、竹葉、竹筍吃,豐衣「竹」食,享受幸福「熊」生。大熊貓護理團隊究竟是讓大熊貓時時吃上新鮮竹子的呢?難道是在大熊貓館內部偷偷種植竹林?海洋公園今日(25日)在大熊貓社交平台專頁更新片段,大熊貓「奶爸」Matt帶你解密竹子保持新鮮的秘密!

《點香港》第27期 節後控油 健康找「素」

農曆新年大家都食了不少年糕、蘿蔔糕、盆菜、油角、煎堆等應節食物,不知不覺就攝取了大量卡路里,有必要在農曆年後回歸清淡,小編精選2間素食餐廳,包括在銅鑼灣全新開業的緻素坊和以超夢幻氛圍帶來味覺與視覺衝擊的JAJA,讓你即使食得清清哋也能感受色香味俱全的素菜。 選擇餐廳除了美食外,也要看餐廳環境、食物的烹調方法,低糖低鹽無味精特受歡迎。銅鑼灣街道出現了一間色彩鮮艷的餐廳JIKKA燒雞,為滿是吉舖的街道增添了一絲生氣。 位於大嶼山西部的大澳漁村,被譽為「東方威尼斯」,以其獨特的水鄉風情和傳統漁村文化吸引眾多遊客。這裏有香港僅餘的棚屋社區、可以看到粉海豚的海域、能飽覽港珠澳大橋的絕佳觀景台,以及各式地道美食,讓人流連忘返。 香港有500多所中學,官方並未對此進行排名,但坊間卻流傳各種排行榜,而在各大榜單中,常居「榜一」的首推聖保羅男女中學(簡稱SPCC)。

(有片)《涼風有馬戲》大館上演 馬戲x南音:在街頭搭起傳統藝術舞台

「它就好像是一本日記,即是說一個馬戲表演者、一個街頭藝人的心路歷程。」當馬戲和南音兩種傳統藝術形式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馬戲聯乘戲曲表演《涼風有馬戲》,自12月20日起一連6場在大館洗衣場石階上演。香港馬戲表演者麗兒及香港戲曲創作人江駿傑,用肢體和聲音翻開一本街頭藝人的日記,講述傳統藝術從業者如何從歷史中走來,又將去往哪裏。

(有片)「文物醫生」修復虎豹別墅「獅子先生」 讓古物「重生」 |文藝香港之館長說故事

康文署「館長訪問系列」9月30日於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文物修復辦事處一級助理館長(文物修復——木器及製品)甘婉君帶我們走進一位文物修復師的世界,探索博物館的藏品是如何一步步進入公眾視野。

非遺所思|十五年寄居英國受盡歧視 港雕刻師歸鄉印章中尋根

在沙頭角上禾坑村有一間擁有上百年歷史的古建築,名為「鏡蓉書屋」,由該村李氏族人所興建。書屋下的李文生正忘情地演奏着他自製的洞簫,簫聲沉穩悠長,與村落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如果不是提前了解,很難想像他竟然是一位印章雕刻藝術家。

非遺所思|當老手藝遇上新創意 本港雕塑家用石灣陶瓷講香港故事

「石灣瓦,甲天下。」 廣佛屋宇、廟堂的屋脊上,時常可見各類生動的陶瓷雕塑。在香港,也有不少具有歷史的古蹟建築頭頂造型各異的陶塑。這些陶塑瓦脊,便是「石灣瓦」,其更為人所知的稱呼,是石灣陶瓷、石灣公仔。 「我的根就在石灣陶瓷。」說這話的,是香港知名的陶藝家、雕塑家盧世強,他的另一個身份,是石灣陶瓷在香港的傳承與推廣者。彼時,父親從上環摩羅街給年約十七八歲的盧世強買了一個石灣公仔,盧世強覺得不好看,父親便「激將」他「你覺得不好看,那你做」。年輕氣盛的盧世強因為父親這句話,開始接觸石灣陶瓷,何曾想,這一打交道,就是一輩子。

(有片)探秘文物修復:匠心與科技共舞 重現書畫歷史華章 | 文藝香港之館長說故事

在香港這座東西方文化交融的都市心臟地帶,有一群人正默默守護着歷史的記憶與文化的瑰寶。康文署「館長訪問系列」今日(18日)於香港藝術館舉行,今次訪問以中國書畫的裝裱與保護為主題,文物修復辦事處一級助理館長(至樂樓)郎翠妍,為我們揭開了文物修復辦事處以及文物修復工作的神秘面紗,走進中國書畫裝裱與保護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辛勤工作與創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