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味|展現文化美到組織中國行 華人協會會長:外國人親身體驗「中國好」更具感染力【中歐建交50年EP4】

【點新聞報道】9月初的一個周六上午,法國南錫街頭一間叫做利華的店舖裏,店主李鳳玉同幾位老主顧同桌品茗、閒談。那天正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前夕,李鳳玉還準備了中國的月餅供大家品嘗。

位於法國南錫的利華。(點新聞記者攝)

與南錫政府合作 冀為當地華人提供舞台

李鳳玉的另一重身份是法國洛林大區華人協會會長。自2013年接手協會會長開始,在協會骨幹的齊心協力下,李鳳玉一直致力於通過在中國傳統節日時段舉行大型文化活動,比如在春節舞龍、舞獅,在中秋節舉行文藝表演,把中國文化介紹給當地人。

而因為今年恰逢中歐建交50周年,法國洛林大區華人協會還與當地領事館合作,舉辦了《中歐建交50周年文藝演出》,來自江西的表演團隊將崑曲、二胡、琵琶等傳統元素和鋼琴、吉他等西方音樂融合,做到以文化活動推廣中國文化。

法國洛林大區華人協會致力推廣中國文化。(受訪者提供攝)

「反應好熱烈」,被問及這一系列文化活動的效果,李鳳玉如是說。她舉例指,春節的慶祝活動參與人數達到3500人,其中以南錫本地和周邊大區的當地人為主。

李鳳玉表示,法國洛林大區華人協會一直與南錫市政府密切合作,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在推廣中國文化的同時,也給當地的華人和留學生群體提供重要舞台。

從技巧到文化 「中國與西方如此不同」

除了逢到節慶期間舉行大型文化活動,李鳳玉也將自己經營的這間「利華」店舖,逐漸打造成一個小型的文化中心。她介紹說,「我們這裏還有書法課、國畫課、中文課,還有古琴、古箏課、茶藝課,還會兩周一次舉行文化講座,講座都是圍繞中國和亞洲文化延展開去。」

國畫老師譚建中自2013年開始,在利華開設畫室,利用周末的時間教授本地人中國傳統水墨、水彩繪畫。其中,較為資深的學生已跟隨他學習7、8年時間。

國畫老師譚建中指導法國學生傳統繪畫。(點新聞記者攝)

和西方繪畫講究色彩的堆砌不同,中國畫更講究虛實結合,以留白營造意境。譚建中坦言,這對於法國學生來說是最難的部分。但譚建中續指,如果不是通過在這裏學習,她們可能從來沒有機會認識這樣的文化,他希望,學生們通過學習中國畫課程,「不僅只是掌握一些技巧而已,還能夠了解一些比較深層次的、中國文化的內涵。」

古琴課程是目前學生人數最少的,但古琴老師鄔道旻告訴點新聞記者,對一些中文基礎不太好的法國學生來說,學習古琴還有着「提升中文」的意外效果。鄔道旻解釋說,因為古琴曲使用減字譜,即是把左右手指法、音位等減筆,取偏旁或部首等按一定方式組合為譜字。「通過學習我們的減字譜,順便就把中文也教了。」鄔道旻說。

學古琴順便學中文。(點新聞記者攝)

在利華參與各類課程20年有餘的法國人Patrick JORDY形容這裏「像是另外一個世界」,他表示自己很喜歡來這裏,可以感受到中國的世界與西方是如此不同。李鳳玉告訴我們,現在她在法國的時間一定會多留在店裏,和這些當地人多交流,她笑言,「我留住這個店,等於有一個道場,讓所有喜歡中國文化的人找到我們,在經營買賣上其實沒有花太多心思。」

百聞不如一見 讓外國人親身體會「中國好」

所謂「百聞不如一見」,2012年,李鳳玉第一次組織一班法國學生到中國旅行,首站便來到香港。李鳳玉回憶,「他們反應好好,讓我好有成功感。」自此,她便每年組織法國人到中國各地旅行,截至目前,很多參與者已到過中國超過10次。

李鳳玉向法國人介紹中國茶。(點新聞記者攝)

法國人Nicole CLIN第一次便去到雲南,談及對那裏的印象,Nicole仍顯得十分興奮,「太棒了,我非常非常喜歡雲南。」之後,她還跟着李鳳玉去了內蒙古、江蘇南京、浙江烏鎮等等地方,體驗了苗族文化,踏上了絲綢之路……「我認為中國是一個非常非常大的國家,有很多東西有待發現,所以每次我都有很棒的經歷。」Nicole說。

通過一次次旅行,團友們也逐漸熟悉,成為好朋友,互相討論的話題亦是關於中國的美好回憶。李鳳玉坦言,身為中國人在外國講中國好,其實並不足夠有說服力。一個外國人去了中國一次,其實他可以用言行感染到身邊好多人。

相關閱讀:

中國味|組巡演、拍視頻 比利時音樂人冀讓更多歐洲人「愛上中國」【中歐建交50年EP3】

中國味|毗鄰歐盟總部 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為中歐文化交流添磚加瓦【中歐建交50年EP2】

中國味|從萬里長城到潮玩Labubu  外國人的「中國印象」什麼樣?【中歐建交50年EP1】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中國味|展現文化美到組織中國行 華人協會會長:外國人親身體驗「中國好」更具感染力【中歐建交50年EP4】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