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馮論政 - 點新聞

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標籤

萬里馮論政

萬里馮論政|家鄉市集:血濃於水 加深認識

據報道,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6周年,全港26個同鄉社團,將在6月3日至5日在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舉行家鄉市集嘉年華。主辦方希望活動能讓市民聽鄉音、敘鄉情、品鄉味、解鄉愁,發揮好同鄉社團作為香港和內地之間「超級聯繫人」角色。回歸26周年,召集26個同鄉社團,可見主辦方的心思。

萬里馮論政|行政長官的痛憤、國泰工會的傷感

5月21日國泰航空成都飛香港航班上,空姐歧視內地同胞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人民日報》評論員俠客島狠批,提醒國泰航空內地同胞是他們衣食父母之一。 行政長官李家超5月24日也在廣州出席完公開場合後,對事件表示痛心和憤怒。國泰航空行政總裁林紹波也在周二晚表示已辭退涉事的3名空姐,並會親自領導整頓工作。林先生更以普通話發言,講出聲明內容。國泰航空管理層不可謂不盡力處理這公關災難。然而國泰航空的問題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國泰航空的公司文化及其一直沒有下決心剷除由管理層到員工的黃絲,是主要原因。

萬里馮論政|特區政府中的「人話」

有國泰空姐譏笑5月21日由成都飛香港的航班上的旅客不懂說「blanket」和聽不懂廣東話事件,充分顯示國泰內的「黃毒」未除。這家英國公司的傲慢,以俯視態度看待其衣食父母。這和前段時間上海車展,德國寶馬的工作人員只把雪糕留給外國人如出一轍,同樣惡劣。

萬里馮論政|區議員未投身服務先喊窮?

沙田區議會主席麥潤培撰文說:「『完善』了,然後呢?」筆者的回應是有志地區工作者「完善了,開工吧!」

萬里馮論政|除了23條立法 鄧炳強訪京還有何意義?

「五一」假期前夕保安局局長鄧炳強率一眾紀律部隊首長訪問北京,坊間只集中23條立法,其實鄧炳強此行還有其他重要意義。

台灣紀行(17)—— 媒體囂鬧 民間靜好

筆者收筆時,已扺達上海。《帶讀者了解真實的台灣》系列,共17篇,對應筆者今次在台灣的17個日與夜,環台灣島走了個圈。筆者期望兩岸同胞多點深入了解,民心相通,統一便能水到渠成。

台灣紀行(16)—— 美國的小動作 台北的街道名

美國2024年選戰打響,其中一位擬角逐的是特朗普時代的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John Bolton),台灣譯作波頓。波頓是出了名極端反華的,並被美媒指為是孟晚舟事件的幕後黑手。據華爾街日報去年11月報道,2018年12月孟晚舟事件爆發時,美國特工在香港非法跟蹤及監視孟女士去機場過程,並在確認孟女士登機後,通知當時人在阿根廷的波頓。孟女士飛扺加拿大後被扣押當晚,中美兩國元首在阿根廷有場晚宴,而波頓正是坐在特朗普右邊,斜對着習近平。若報道屬實,波頓充分體現了「表面和氣吃飯,背後陰狠使詐」的兩面三刀。這位極端反華的美國人現正身在台灣,4月28日去了民進黨中央黨部,談了約一個小時,大放厥詞說什麼「中國威脅」。由於波頓今年1月已宣布將角逐共和黨下屆總統提名,台灣媒體稱呼波頓為首位訪台的2024年美國總統參選人。與此同時,美國的眾議員一個委員會又表示要把對台軍售武器盡快付運到台灣。美國政客意欲令台灣同胞成為其大國博弈犠牲品的意圖,彰彰明甚。

台灣紀行(15)—— 騎單車 㩒現金

筆者酷愛騎單車,在深圳、上海、北京都騎過「美團」的共享單車。在中山則擁有自己的單車。來台灣之前,看過油管(YouTube)上的視頻,知道台北、高雄等城市都有共享單車,便心㾗難癢。

台灣紀行(14)——TikTok 躺着也中槍

TikTok備受美國打壓,前段時間美國國會議員連番質詢TikTok首席執行官、新加坡籍的周受資先生。但世人看到的不是TikTok的問題,而是美國國會議員對互聯網世界的無知。近日在台灣,TikTok也被綠營人士嗆,連贊助一場國際論壇也不幸中槍。

台灣紀行(13)——不准有戰爭 我的孫子才2歲

台灣問題很不幸成為了美國人打壓我國的棋子之一,但這是我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不可逾越的紅線。筆者希望台灣同胞尤其年輕人能多回顧上世紀台灣籍士兵的命運,齊心協力,避免戰爭,不要讓台灣被個別政客所撥弄,成為政治犧牲品。

台灣紀行(12)—— 環島一圈 遍訪四角

筆者在高雄高鐡站旁租了車,本擬用五天時間環台灣島一圈,但原來用不了這麼久。當然筆者為了享受墾丁的陽光海灘,故特意在當地多留一晚。但若只是想環島一圈,到台灣東南西北四角燈塔,只需三天便足夠。筆者有幸租到一輛全新的車,拿車時才只走了13公里,繞了一圈回到高雄高鐵站還車時是1218公里,即筆者在這幾天自駕了1205公里。

台灣紀行(11)——走南闖北看燈塔

筆者在花蓮宿一宵後,便在早上8時多按着百度地圖導航北上,擬去台灣最東端的燈塔——位於新北市的三貂角燈塔,然後再北上去最北點的富貴⻆燈塔。筆者甫開車到一個十字路口停下等轉燈,見到前面的高牆上滿是鐡絲網,遠處建築物看上去像是機場塔樓(見附圖)。忽然頭顶傳來一陣異常尖銳的機器聲,近若咫尺,然後一架戰鬥機在筆者車後面低空直飛而過,低得伸手可及。筆者嚇了一跳,才想起花蓮機場好像是軍民兩用的。據說該機場有軍機升降時,民眾是不許拍攝的。筆者還未回過神,又一架戰鬥機從筆者頭上呼嘯而過。

台灣紀行(10)——夢想要用正確的行動來實現

筆者在周日早上自駕離開墾丁,去探尋台灣最南點,在那裏打卡。忽發奇想,希望能在餘下兩天半裏,遍訪台灣另外三個角落的燈塔,並完成台灣環島自駕。至於能否實現這小小的夢想,要看自己的行動力,和自駕方向是否正確?

台灣紀行(9)——台灣最南端燈塔懷古

你知道台灣最南端是哪裏?最南端的燈塔又叫甚麼名字?

台灣紀行(8)——資訊隔閡和誤讀

筆者的朋友大衛Sir曾說:台灣問題除了因為大國搏弈外,還因為資訊不對稱而更形複雜。筆者稱之為資訊隔閡和誤讀。島內和島外看台灣,焦點迥異。以近日的台海局勢為例,朋友便傳來一段4月20日報道,說《多國擬定從台灣「撤僑」計劃》。龍應台也在紐約時報撰文,題為「在台灣,朋友間開始反目成仇,講述「台灣社會已普遍出現對立和指責的現象,而這種分裂對台灣已造成傷害」。連韓國總統尹錫悅也來趁熱鬧,說甚麼「同國際社會一道,堅決反對依靠力量改變現狀」。我國外交部發言人立即回應了「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不容他人置喙。」若只看這些報道,一定會認為島內會有一種黑雲壓頂之勢。
相關度
相關度
從新到舊
從舊到新
搜全文 
全文
標題
關鍵字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