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味|組巡演、拍視頻 比利時音樂人冀讓更多歐洲人「愛上中國」【中歐建交50年EP3】

【點新聞報道】2008年,比利時人高悅(Tobias)第一次來到中國上海,此後十數年裏,他大抵有一半時間生活在上海,從事音樂編創、現場演出、製作短視頻,甚至嘗試推廣上海本土文化,儼然已成為「中國通」。

事實上,在來到中國之前,高悅對中國的了解十分有限。「我只知道有個叫中國的國家,住着很多人,吃過一些中餐。但對『中國到底是怎樣的』沒有概念。」

比利時人高悅2008年跟隨老師來到中國參與樂隊演出。(受訪者提供)

中國帶給高悅的驚喜,從他下飛機的那一刻就開始了。高悅回憶,自己剛一下飛機,立刻就覺得「哇,這裏真不一樣,但同時又感覺很熟悉。」

高悅舉例說,中國人有一種「互助、互相支持」的文化,中文稱之為「團結」,這與比利時和歐洲所強調的「獨立」有很大差別。高悅坦言,自己很喜歡這種「很多人一起做事」的感覺,也被中國人追求目標的勁頭、「想要完成某件事就一定會做到」的心態吸引。

此外,正所謂「民以食為天」,中國豐富多樣的飲食也成為吸引高悅的關鍵。在中國,大家見面會說「嘿,你吃了嗎」,他笑言,「一開始會覺得有點奇怪,但在中國待久了,我明白在這裏很多事情都圍繞食物展開。」

高悅深深體會到「民以食為天」。(受訪者提供)

眼見為實 以音樂為媒促歐洲了解中國

高悅來到中國後的親身感受,讓他意識到「眼見為實」的重要性。高悅說,自己遇到過很多沒有到過中國的人,只是通過社交媒體看到的信息,對中國產生刻板印象。但當這些人來到中國,親眼看到中國什麼樣,他們就會說「哇,原來有些事情不是真的,這裏其實更正面。」

為此,高悅從自己從事的專業出發,開始組織比利時或者歐洲的藝術家到中國巡演,希望他們可以通過演出去到不同的地方,深入了解中國。同時,他也嘗試帶中國的音樂家朋友到歐洲舉辦音樂會,希望能夠在中國和歐洲之間建造更多交流溝通的橋樑。

在這個過程中,讓高悅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發生在今年5月,他和一位比利時爵士風琴手到中國巡演,對方演出後對中國的印象是:「中國觀眾,他們好投入,而且好年輕。」這與在歐洲的情況完全不同——在歐洲,爵士樂受眾更多平均年齡偏高。這位樂手不禁讚嘆「這太棒了,在這方面比利時要向中國學習。」

上海是高悅的另一個家。(點新聞記者攝)

促中歐交流 「每個人都可以做些什麼」

除了音樂演出,高悅如今另一個重要身份就是短視頻博主。無論去到哪裏,他都會拍攝一些影片,然後通過社交媒體分享給全世界,高悅希望那些沒有機會或者無法親眼看到真相的人,可以透過他的眼睛了解中國,或者在看了他的影片之後,「他們會有衝動自己去中國看看,那就很好。」

中歐建交走到50周年,國家和地區間的交流合作看似是無比宏大的議題,不過在高悅看來,其實每一個人都可以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做點什麼,無論是自己保持開放的心態,與不同國家、背景的人交流,還是每一次嘗試促成音樂家之間的交流、分享每一段影片,最大的改變可能就來自於這些每一件小事的積累。

談及自己的願望,高悅坦言,此前中國過境免簽政策不斷優化放寬,讓歐洲人前往中國變得更加便利,也有助於歐洲人去了解中國,「未來如果中國人也能免簽來歐洲,會讓很多事情變得更加容易,這也是我的願望。」高悅說。

高悅為中歐交流合作獻出他的力量。(受訪者提供)

相關閱讀:

【英文版】Into practice, through lens: Belgian musician hopes to make more Europeans fall in love with China 

中國味|毗鄰歐盟總部 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為中歐文化交流添磚加瓦【中歐建交50年EP2】

中國味|從萬里長城到潮玩Labubu  外國人的「中國印象」什麼樣?【中歐建交50年EP1】

中國味·比利時篇EP2|油鍋裏的文化交融 華人夫婦在「薯條王國」炸薯條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中國味|組巡演、拍視頻 比利時音樂人冀讓更多歐洲人「愛上中國」【中歐建交50年EP3】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