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在上海寶山區顧村,一片原本不起眼的城市空間,如今悄然「生長」出一座承載愛心與教育的「城市貓島」。這裏不僅是流浪貓的臨時棲息地,更是一個聚焦文明養寵、動物保護和公眾科普的多功能公益平台。
「其實很多市民並不知道,社區裏的流浪貓管理,不僅是『看見餵食』這麼簡單。」貓島項目負責人查振良介紹,在「城市貓島」理念背後,是一整套源頭治理與責任倡導的邏輯體系——「TNR」模式,即「捕捉(Trap)、絕育(Neuter)、放歸(Return)」。這是一種國際通行的流浪貓科學管理方法,也是該項目運作的基礎。
但現實中,並非所有貓都適合被放歸社區。傷病貓、幼貓以及對人依賴性較強的個體,往往在放歸後難以生存。「市民和志願者常常會問:這些貓該怎麼辦?」這正是「貓島」最初設立的初衷。據悉,貓島項目最早於浦東老港鎮落地,由愛心企業支持,與公益組織共同打造,為無法回歸街頭的流浪貓提供一個安全、溫暖的中轉站,也為願意領養的市民搭建了橋樑。
今年,貓島項目進行了全面升級。新址選在城市密度更高、居民互動更頻繁的寶山區顧村,項目從「臨時棲息地」轉向「公益科普基地」的複合型發展模式——這不僅是一場空間轉移,更是一種功能進化。「我們希望通過更具科普性和互動性的設計,讓更多市民了解什麼是真正負責任的養寵人。」查振良表示,許多流浪動物的出現,其實並不是「野貓野狗天然繁殖」的結果,而是人類不文明棄養的後果。因此,「城市貓島」不僅容納貓咪,更容納關於社會責任的討論。
值得一提的是,「城市貓島」的空間設計也延續了其在浦東時期的「生態共建」理念。項目二期將在顧村戶外區域打造近似自然的貓活動空間,以尊重貓的天性為前提,盡可能還原其在城市中「野性生存」的需求。
「城市的邊界不能只為人設定,我們希望這是一個人與動物、人與自然可以共同呼吸的地方。」查振良如是說。在上海這樣一座國際化都市中,如何處理人寵關係,已成為城市治理細節中的縮影。而像「城市貓島」這樣的公益項目,正逐漸成為城市文明的「潤滑劑」——它提醒着人們:每一個小小的生命,都值得被溫柔對待,每一段人寵關係,都值得被認真對待。
目前,貓島科普館已正式開放,未來還計劃與更多社區、學校聯動,探索「社區共建+公益共育」的新模式,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播下「責任」與「善意」的種子。
記者、拍攝:孔雯瓊
剪輯:瑞尼、孔雯瓊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