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專題 - 點新聞
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熱門搜尋:
English
Home
Hong Kong
China
World
Video
Business
Lifestyle
Sci-Tech
Opinion
More
Top News
即時
港聞
兩岸
國際
財經
體育
娛樂
生活
文化
視頻
點播
直播
點聞1分鐘
視頻論點
動畫
街訪 | 市民點睇
航拍
視頻專題
評論
點論
講真
來論
兩岸觀察
周品世界
久慧說法
萬里馮論政
屈穎妍講你知
點觀
點觀香港
讀者爆料
記者實測
記者觀察
社會專題
點發聲
生活
點生活
打卡點 · 好吃好玩
大灣區吃喝玩樂
100種味道
100種生活
專欄
熱點追蹤
點教育
香港機遇
Viki Talk
肥胡醫聊
點仔周記
點市成金
香港樓市
點睇新經濟
街坊故事館
港人北上
我不是老外
25·同行守護
反修例黑暴真相
屈室求存
港故事
以法論政
以禮相待
Career Talk
疫下百業
專題
2023區議會選舉
海外華媒年會
施政報告2023
絲路盛放洋紫荊
杭州亞運
慶回歸26周年
香港國安法
粵港澳大灣區
2023全國兩會
財政預算案
二十大專題
職場說 · 點搵好工
港聲
代表委員之聲
校園有say
社團動態
中企服務
更多
區議會選舉地圖
點揀
圖看香港
活動
點漫畫
互動H5
立法會選舉地圖
民調一覽
......
熱門搜尋:
標籤
焦點
即時
港聞
兩岸
國際
財經
體育
娛樂
生活
文化
視頻
點播
直播
點聞1分鐘
視頻論點
動畫
街訪 | 市民點睇
航拍
視頻專題
評論
點論
講真
來論
兩岸觀察
周品世界
久慧說法
萬里馮論政
屈穎妍講你知
點觀
點觀香港
讀者爆料
記者實測
記者觀察
社會專題
點發聲
生活
點生活
打卡點 · 好吃好玩
大灣區吃喝玩樂
100種味道
100種生活
專欄
熱點追蹤
點教育
香港機遇
Viki Talk
肥胡醫聊
點仔周記
點市成金
香港樓市
點睇新經濟
街坊故事館
港人北上
我不是老外
25·同行守護
反修例黑暴真相
屈室求存
港故事
以法論政
以禮相待
來點知識
編採手記
Career Talk
疫下百業
小朱講事
樓市亮話
冼師傅教路
睇真dim
李點知評新聞
疫情下的溫情
警察故事
我們的身邊人
港青在抗疫一線
高官快問快答
跨境者說
挑你機
KOL和你傾
瞰香港
正點通識
也文也武
黃圈新詞
門陣兵團
虎口解密
諸事八卦
攬炒罪證系列
專題
2023區議會選舉
海外華媒年會
施政報告2023
絲路盛放洋紫荊
杭州亞運
慶回歸26周年
香港國安法
粵港澳大灣區
2023全國兩會
財政預算案
二十大專題
職場說 · 點搵好工
施政報告2022
第十三屆香港國際金融論壇
2022世界盃
慶回歸25周年
打擊衞生黑點
行政長官選舉
同心抗疫
新冠肺炎
2022全國兩會
財政預算案2022
北京冬奧會
2021立法會選舉
奧運天團訪港
珠海隔離日記
施政報告2021
百年征程
東京奧運會
聚焦十四五
基本法30周年
黎智英被捕
2021年全國兩會
港聲
代表委員之聲
校園有say
社團動態
中企服務
更多
點揀
圖看香港
活動
點漫畫
互動H5
馬經
點觀香港
讀者爆料
記者實測
記者觀察
社會專題
點發聲
專題 | 荃灣戴麟趾診所佔地面積大 但診室少且「看病難」
專題 | 從彩虹邨困局思考 重建公屋的長與短痛
專題|家庭「生病」影響孩子精神健康 專家籲社會警惕及早治療
專題|隧道費增4倍 三隧分流或壓垮過海紅色小巴
專題|港珠澳大橋正式啟用5年 「夠方便」惟仍有善用空間
直播預告
快訊
區議會選舉|梁君彥:期待與區議會合作 為市民謀福祉
澳洲樓市加辣 外國人置業費增2倍
點直播|與祖國同發展 與世界共命運──港澳同胞貢獻祖國大型圖片展覽開幕典禮|12月11日
檢疫偵緝犬添新力軍 助漁護署打擊走私
李家超祝賀當選區議員 要求選管會3個月內交系統故障報告
區議會選舉|九龍區得票最多 張培剛:當選後加倍努力
社會專題
專題 | 荃灣戴麟趾診所佔地面積大 但診室少且「看病難」
在荃灣市中心,近年由於附近陸續有新落成公私營屋苑入伙,區內人口大幅增加,以致社會福利及醫療等設施供不應求的情況日益加劇,譬如「戴麟趾夫人普通科門診」據傳每日可供預約的籌額供不應求,令當區公營醫療系統百上加斤。有關擴建戴麟趾夫人診所、增加診室的呼聲不斷。
港聞
11月27日 10:23:43
專題 | 從彩虹邨困局思考 重建公屋的長與短痛
一位獲分配到彩虹邨的網民近日於「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表示,獲分配的單位是超過60年樓齡的舊樓,考慮到屋邨不久可能進行重建,就算「中獎」也不覺得開心,決定放棄這次配房機會,這些公屋輪候人士的忐忑心情,正好揭示了公屋重建所面臨的進退維谷。
港聞
11月21日 12:31:46
專題|家庭「生病」影響孩子精神健康 專家籲社會警惕及早治療
本港今年至今錄得37宗學生自殺身亡個案,引起社會對青少年身心健康及發展的重視。惟鮮有人知的是,除了學業壓力、校園人際關係等因素,家庭關係也極大程度上影響着孩子的身心健康。這意味着,當孩子出現多動症、行為失控、焦慮、抑鬱以致自殘、自殺等問題時,病因或許出自其家庭。家庭治療近年逐漸走進更多人的視野,為精神病患者提供用藥以外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案。
社會專題
11月20日 08:00:00
專題|隧道費增4倍 三隧分流或壓垮過海紅色小巴
紅色小巴生意頻跌,行業衰落,牌費從高峰期700萬元下跌至不足100萬元,數量亦萎縮到不多於1000架。面對巴士、鐵路競爭,再加上疫情衝擊、缺乏新人,業界陷入經營困難,有小巴司機擔心,三隧分流第二階段或會成為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港聞
11月16日 11:10:55
專題|港珠澳大橋正式啟用5年 「夠方便」惟仍有善用空間
今日(24日)適逢港珠澳大橋開通5周年,今次採訪其中一個目標是探討如何善用造價逾1400億港元的大橋。港珠澳大橋為市民們帶來了怎樣的方便、又如何「注入動力」?點新聞記者採訪了立法會議員、意見領袖、香港市民及口岸工作人員。
港聞
10月24日 21:56:20
(有片+多圖)專訪|三星堆不神秘 策展過程首揭秘
在精心設計的暗調光影與深沉的背景音樂中,英國遊客Timothy在展館內駐足沉思。偶遇記者,他問到,「Sanxingdui」如何發音?記者解釋了其中每個字的含義。他又問,這些青銅器具是為了祭祀什麼?三星堆文化是如何消亡的?一位叫Jayden的加拿大華裔少年意識到,三星堆文化還有埋藏在水面下的八分之七的冰山,尚不為人知。很多來到展館的訪客,都做足了功課,認為80港幣的門票「十分抵」。
文化
10月13日 09:22:45
(有片)城市非遺故事 | 聽蒲明華老師細說盤扣技藝
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您了解多少?如今內地多個省市已將「盤扣」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香港,盤扣也叫花紐,是旗袍等漢服上造型呈現傳統花樣的扣子。盤扣的載體是旗袍,旗袍之美,點睛之筆在盤扣,「盤」是裝飾,「扣」是功能。作為古老中國結的一種,這種結合盤、縫、包、纏等多種工藝,集配色、拚接等多種技巧於一身的小小扣子,成為華夏文化傳統符號。點新聞走進香港市井深處,探訪了身懷盤口絕技的前輩設計師蒲明華,和她的弟子、獨立設計師余嬅。
文化
10月11日 09:38:55
專題|本港樓市持續疲軟 「減辣」能否救市?
本港樓市價格持續呈弱勢,現時「減辣」、「撤辣」呼聲漸增。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曾在9月底突然「轉口風」表示,樓市現況與引入辣招時不同,並稱政府會密切注視樓市發展,樓市似乎有機會再「減辣」。
社會專題
10月06日 11:59:00
專題|山泥傾瀉手尾長難修復 議員提醒留意非法建渠
世紀暴雨導致本港多處山泥傾瀉,筲箕灣耀興道更加成為重災區。巨石沙泥從高處衝落路面,阻礙居民和車輛出入,儘管事件未有造成傷亡,但已喚起各界關注斜坡保養和維護情況。
社會專題
10月05日 08:59:46
專題|通宵小巴縮班次、「泥鯭的」消失 不再一樣的旺角黑夜
本港夜間活動大減,嚴重影響通宵交通服務。旺角作為傳統鬧市,擁有大量通宵班次往返各區,是本港夜經濟的重要血管。然而,有網民近日發文抱怨旺角交通不便,影響外出意慾。究竟旺角發生什麼事?是出行不便,影響外出意慾,抑或是客量不足而被迫減少班次?面對如此兩難局面,政府又應如何應對?
社會專題
09月26日 17:33:58
專題|民主黨欲派員參選 各界:要用行動證明改邪歸正
新一屆區議會選舉即將舉行,是完善地區治理方案落實後的首戰,備受矚目。因應提名期臨近,民主黨近日宣布推薦8人參選,黨主席羅健熙更形容該黨自成立至今,從來沒有背離「一國兩制」原則,相信成員符合效忠特區和擁護《基本法》等參選條件。究竟社會各界如何看待區議會選舉以至民主黨派員參選?
社會專題
09月25日 17:45:59
專題|急症室「等到死」?一張圖說明「長等待」困局
「我對香港急症室的醫療很失望」22歲的美式橄欖球運動員饒善文曾在社交媒體上寫道,「等待時間完全不合理,分流系統等於沒有,跟內地醫院沒得比。」
社會專題
09月23日 09:00:00
日夜經濟(下)|廟街夜市萎縮 檔戶生意差不足百檔營運
自兩地通關後,本港北上人潮明顯比南下人次高,再加上三年疫情改變市民的生活習慣,網購平台備受熱愛,導致本地實體消費疲弱。面對疫後新常態,本港除日間經濟之外,夜間活動又受到什麼影響?
港聞
09月20日 09:00:00
日夜經濟(上)|日間經濟疲弱市區多空舖 議員嘆周末市況更差
連月來,各方提倡「搞活搞旺」夜市,希望提振本地消費,減少客源流失。只是,日夜經濟需要相互配合,如果按照出入境數字判斷,本港不單夜間經濟要推動,連日間經濟也可能需要好好改善,尤其是要再增加客流。
港聞
09月18日 18:27:05
專題|六旬婦受「漸凍症」煎熬14年 為見孫兒一面堅持下去
2014年的「冰桶挑戰」在全球掀起風潮,罕見疾病俗稱「漸凍人症」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才逐漸為大眾所熟悉。然而,由於初期病徵難確認,確診過程漫長且困難,而長時間的求診,更令患者身心都飽受煎熬。
港聞
09月18日 09:07:36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