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專題 - 點新聞

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社會專題

專題 | 荃灣戴麟趾診所佔地面積大  但診室少且「看病難」

在荃灣市中心,近年由於附近陸續有新落成公私營屋苑入伙,區內人口大幅增加,以致社會福利及醫療等設施供不應求的情況日益加劇,譬如「戴麟趾夫人普通科門診」據傳每日可供預約的籌額供不應求,令當區公營醫療系統百上加斤。有關擴建戴麟趾夫人診所、增加診室的呼聲不斷。

專題 | 從彩虹邨困局思考 重建公屋的長與短痛

一位獲分配到彩虹邨的網民近日於「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表示,獲分配的單位是超過60年樓齡的舊樓,考慮到屋邨不久可能進行重建,就算「中獎」也不覺得開心,決定放棄這次配房機會,這些公屋輪候人士的忐忑心情,正好揭示了公屋重建所面臨的進退維谷。

專題|家庭「生病」影響孩子精神健康 專家籲社會警惕及早治療

本港今年至今錄得37宗學生自殺身亡個案,引起社會對青少年身心健康及發展的重視。惟鮮有人知的是,除了學業壓力、校園人際關係等因素,家庭關係也極大程度上影響着孩子的身心健康。這意味着,當孩子出現多動症、行為失控、焦慮、抑鬱以致自殘、自殺等問題時,病因或許出自其家庭。家庭治療近年逐漸走進更多人的視野,為精神病患者提供用藥以外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案。

專題|隧道費增4倍 三隧分流或壓垮過海紅色小巴

紅色小巴生意頻跌,行業衰落,牌費從高峰期700萬元下跌至不足100萬元,數量亦萎縮到不多於1000架。面對巴士、鐵路競爭,再加上疫情衝擊、缺乏新人,業界陷入經營困難,有小巴司機擔心,三隧分流第二階段或會成為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專題|港珠澳大橋正式啟用5年 「夠方便」惟仍有善用空間

今日(24日)適逢港珠澳大橋開通5周年,今次採訪其中一個目標是探討如何善用造價逾1400億港元的大橋。港珠澳大橋為市民們帶來了怎樣的方便、又如何「注入動力」?點新聞記者採訪了立法會議員、意見領袖、香港市民及口岸工作人員。

(有片+多圖)專訪|三星堆不神秘 策展過程首揭秘

在精心設計的暗調光影與深沉的背景音樂中,英國遊客Timothy在展館內駐足沉思。偶遇記者,他問到,「Sanxingdui」如何發音?記者解釋了其中每個字的含義。他又問,這些青銅器具是為了祭祀什麼?三星堆文化是如何消亡的?一位叫Jayden的加拿大華裔少年意識到,三星堆文化還有埋藏在水面下的八分之七的冰山,尚不為人知。很多來到展館的訪客,都做足了功課,認為80港幣的門票「十分抵」。

(有片)城市非遺故事 | 聽蒲明華老師細說盤扣技藝

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您了解多少?如今內地多個省市已將「盤扣」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香港,盤扣也叫花紐,是旗袍等漢服上造型呈現傳統花樣的扣子。盤扣的載體是旗袍,旗袍之美,點睛之筆在盤扣,「盤」是裝飾,「扣」是功能。作為古老中國結的一種,這種結合盤、縫、包、纏等多種工藝,集配色、拚接等多種技巧於一身的小小扣子,成為華夏文化傳統符號。點新聞走進香港市井深處,探訪了身懷盤口絕技的前輩設計師蒲明華,和她的弟子、獨立設計師余嬅。

專題|本港樓市持續疲軟 「減辣」能否救市?

本港樓市價格持續呈弱勢,現時「減辣」、「撤辣」呼聲漸增。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曾在9月底突然「轉口風」表示,樓市現況與引入辣招時不同,並稱政府會密切注視樓市發展,樓市似乎有機會再「減辣」。

專題|山泥傾瀉手尾長難修復 議員提醒留意非法建渠

世紀暴雨導致本港多處山泥傾瀉,筲箕灣耀興道更加成為重災區。巨石沙泥從高處衝落路面,阻礙居民和車輛出入,儘管事件未有造成傷亡,但已喚起各界關注斜坡保養和維護情況。

專題|通宵小巴縮班次、「泥鯭的」消失 不再一樣的旺角黑夜

本港夜間活動大減,嚴重影響通宵交通服務。旺角作為傳統鬧市,擁有大量通宵班次往返各區,是本港夜經濟的重要血管。然而,有網民近日發文抱怨旺角交通不便,影響外出意慾。究竟旺角發生什麼事?是出行不便,影響外出意慾,抑或是客量不足而被迫減少班次?面對如此兩難局面,政府又應如何應對?

專題|民主黨欲派員參選 各界:要用行動證明改邪歸正

新一屆區議會選舉即將舉行,是完善地區治理方案落實後的首戰,備受矚目。因應提名期臨近,民主黨近日宣布推薦8人參選,黨主席羅健熙更形容該黨自成立至今,從來沒有背離「一國兩制」原則,相信成員符合效忠特區和擁護《基本法》等參選條件。究竟社會各界如何看待區議會選舉以至民主黨派員參選?

專題|急症室「等到死」?一張圖說明「長等待」困局

「我對香港急症室的醫療很失望」22歲的美式橄欖球運動員饒善文曾在社交媒體上寫道,「等待時間完全不合理,分流系統等於沒有,跟內地醫院沒得比。」

日夜經濟(下)|廟街夜市萎縮 檔戶生意差不足百檔營運

自兩地通關後,本港北上人潮明顯比南下人次高,再加上三年疫情改變市民的生活習慣,網購平台備受熱愛,導致本地實體消費疲弱。面對疫後新常態,本港除日間經濟之外,夜間活動又受到什麼影響?

日夜經濟(上)|日間經濟疲弱市區多空舖 議員嘆周末市況更差

連月來,各方提倡「搞活搞旺」夜市,希望提振本地消費,減少客源流失。只是,日夜經濟需要相互配合,如果按照出入境數字判斷,本港不單夜間經濟要推動,連日間經濟也可能需要好好改善,尤其是要再增加客流。

專題|六旬婦受「漸凍症」煎熬14年 為見孫兒一面堅持下去

2014年的「冰桶挑戰」在全球掀起風潮,罕見疾病俗稱「漸凍人症」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才逐漸為大眾所熟悉。然而,由於初期病徵難確認,確診過程漫長且困難,而長時間的求診,更令患者身心都飽受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