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 - 點新聞

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視頻

學舞貔貅 練客家話 香港學生體驗新界傳統文化

紅、黃、白幾色的貔貅「外衣」列於台前,在香港學生們好奇和期待的目光中,溫健安師傅向他們介紹了「舞貔貅」這一傳統技藝的文化淵源及技巧。作為「舞貔貅」技藝的傳承人,溫健安自小就在圍村長大,十幾歲就正式拜師學習舞貔貅。「舞貔貅是比較辛苦的,既要有手臂力量,也要練習步法,只有功夫根底夠強才能展現出貔貅這一瑞獸的兇猛和殺氣。」現場的學生們認真練習動作、學打鑼鼓,年紀尚小的孩子也學的有模有樣。

點教育|揭開深海神秘面紗   吳辛:每一次探索都帶來令人驚奇的發現!

深淵極客發起人吳辛博士在接受點教育專訪時表示,現在人類已經能夠到達的海洋最深處是11000米,透過短暫的下潛,可以找到人類從未見過的海洋採樣本。「每次下潛深度不同,都會帶來令人驚奇的發現:這個地方有很大的魚、很大的蝦,或者是在溫度很高的火山口卻存在着大量生命,每一次探索都能帶來『哇』的感覺!」

魯青獎嶺南行|北上廣州交流粵港文化 港生了解歷史厚植家國情懷

今年的7月20日到24日,來自香港各校對書法、寫作非常感興趣的34名同學參加了由魯迅青少年文學獎香港組委會主辦的「走進嶺南·書寫中國」文學交流營活動。一連五天四夜,同學們北上廣州,了解千年古城深厚的歷史文化及大灣區最新的發展,感受粵港同根同源的嶺南文化,度過了一段充實而又充滿意義的時光。

香港師生分享浙江遊學體會 學習中華文化感受亞運精神

近日,由42位香港師生組成的「山河韻·中華行——跟着大文看祖國」遊學團在浙江寧波順利結束了為期一周的遊學行程,在活動尾聲,香港師生紛紛分享他們的遊學體會,大讚亞運場館設施完備,江南風光秀麗如畫,感嘆浙江文化積澱深厚。通過杭州、紹興、寧波三地的實地走訪,他們不僅加深了對浙江的了解,更增強了對祖國的認識和親切感。

港青遊學團開啟浙江行 習傳統文化賞江南風光

近日,由42位香港師生組成的「山河韻·中華行——跟着大文看祖國」遊學團在浙江杭州開啟了他們的遊學活動。

(有片)逾30港青赴深考察體驗 增強國民身份認同感

【點新聞報道】元州之友社周日(20日)舉辦「慶回歸26周年‧青年深港追夢展未來」活動。30多名香港青年從深圳灣口岸入境深圳,打卡海岸城、深圳灣體育中心和筍崗文具城等著名景點,活動通過考察、與嘉賓訪談以及匯報三個部分,讓參與者感受到深圳城區的發展實力、活力以及魅力。

范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浙江行 以筆觸繪江南故事

7月31日至8月6日,由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和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共同主辦的2023「范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浙江行」活動舉行。來自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樹仁大學等高校的24名香港學子組成採訪團,用一周時間走進杭州、嘉興、寧波三地,將浙江故事、浙港故事、中國故事廣泛地分享給香港同胞和更多海內外朋友。

行萬里路歸來聼習主席回信勉勵有感 港生廣州行獲益良多

【點新聞報道】國家主席習近平7月24日給香港培僑中學高一年級全體學生回信,對他們予以親切勉勵。由魯迅青少年文學獎香港組委會主辦的「走進嶺南·書寫中國」2023香港青少年文學交流營活動近日在廣州順利開展。團員與老師們在行萬里路歸來後,聼習主席對香港學生回信勉勵有感。

如何從小學習傳統文化?歷史教授帶你解讀童蒙教育

在當今的兒童教育中,我們越發注重培養小朋友獨立思考、創新、協作等多方面的能力,但教授小朋友「背誦」似乎已不再被鼓勵,甚至常常與不懂變通的「書呆子」相關聯。「其實幫助記憶不是壞事,而是教育的第一步,先記住了,然後才能在成長中逐漸去明白,去理解。」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周佳榮在談論傳統兒童啟蒙教育時特別強調記憶的重要性,他認為,千年以來的傳統教育正是通過記憶讓小朋友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學習漢字、知識、規矩、品德和歷史。除了記憶之外,傳統童蒙教育還有哪些內容值得現代教育學習?童蒙從何而來?有哪些類別?又將如何傳承?聽完周教授的講述,相信你會看到傳統教育嶄新的一面。

演戲劇也能學中國歷史?這個香港劇團帶孩子「玩」出自信

戲與氣在粵語中同音,「有骨戲」一語雙關,有戲更要有氣。這也是李展鑾(Ronald)和劉穎(Galen)開展「有骨戲」兒童戲劇教育的初衷,他們希望通過參與戲劇的創作,小朋友可以有所成長,成為有骨氣的人。

(有片)教育局推《世上只有》MV 冀學生實踐孝道

【點新聞報道】5月的母親節和6月的父親節是向父母及長輩表達感謝和愛的特別日子。為了讓學生理解如何向他們表達感激之情,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組與課程資源組聯合推出「《世上只有》音樂錄像」。

蒙學新解|一堂「課」能學N類知識?「新蒙學」帶你了解教育的另一種可能!(下集)

數個由竹條編織成的圓圈被紅繩紮在一起,紙紥手藝人歐陽師傅輕巧地解開紅繩,將竹圈、剪刀、漿糊、彩色的玻璃紙、寫有「福」字的利是封在20個座位上依次排開。男女同學伴着歡笑落座,準備開始這節特殊的課堂——魚仔燈籠紙紥工作坊。視覺藝術課、手工課、語文課、歷史課……事實上,這堂課很難被以上詞語定義,因為知識並非一定需要分門別類地被教授,一個看似簡單的紙紥燈籠本就包含多個學科的元素。這就是「新蒙學」正在創造的跨學科教育情境,在「遊戲中學習」,在文化現場親身體驗。

蒙學新解|傳統蒙學現代也適用?這個教育理念帶你感受「古人的智慧」!(上集)

以中國古代啟蒙教育(蒙學)為基礎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近年來備受學術界及教育界的關注。香港耀中幼教學院下學年起將在學位課程加入蒙學,把中國文化滲入幼教,並在5月5日至7日舉辦全球首個「幼兒教育與蒙學國際研討會」。何為蒙學?如何啟蒙?現代教育還需要古代中國的教育思維嗎?……記者近日專訪中華蒙學苑苑長許楨博士,帶您探索植根於中華血脈的啟蒙之道。

美國學者為香港這所幼稚園寫書 為你解讀孩子邊玩邊學的秘訣!

古語有言「知子莫若父」,而在世界範圍內,父母都被視作是孩子,尤其是幼童成長階段最重要的教育者。但幼兒教育學者Sanders-Smith博士卻不同意將父母放在孩子前面,她認為,「孩子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相信孩子、尊重孩子是幼兒教育的第一步。

港校一點通|百年名校培養精英男生 聖保羅書院何以成績卓著?

聖保羅書院是本港歷史最悠久的基督教直資男校之一,創校170多年來,為海內外培育了大量傑出人才。而書院校友間濃厚的「兄弟情」也傳承百年,為人津津樂道。聖保羅書院究竟有何特色,它的課程設置及活動如何,在入學申請中學校更加看重學生在哪些方面的表現?小編有幸邀請到聖保羅書院校長源迪恩先生、在讀學生及學生家長為大家一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