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來論|識別扶貧目標後要如何處理?

有長者在路邊收集處理紙皮。(點新聞資料圖)

文/馮沛賢

香港貧窮問題嚴重,2023年第一季度的香港整體貧窮率為20%,逾136萬人處於貧窮狀態,疫情前後的貧富差距,更由2019年的34.3倍,進一步擴大至逾57倍,是有史以來最大的貧富差距,情況令人憂慮。

早前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討論扶貧委員會工作的最新進展,為推進精準扶貧,政府識別出3個精準扶貧目標群組,分別是劏房住戶、單親以及長者住戶,合共約95萬人。對於識別精準扶貧目標群組,此做法十分值得支持,有別於以往的大海撈針的做法,訂立目標群組可以針對性地找出貧窮人口,再予以適當支援。

特區政府在解決貧窮問題上致力推出多項措施,無論是居住、經濟、工作以及身心健康方面。為着目標群組的需要,扶貧委員會已推行各項精準扶貧項目,包括「共創明Teen」計劃、「社區客廳試行計劃」、在校課後託管服務計劃及照顧長者住戶,筆者樂見有關計劃,原因是除了給予金錢上的支援外,計劃關注到這些住戶的身心健康及發展,冀能令他們有向上流動的機會,以及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共創明Teen」計劃原意是希望能協助初中生擺脫跨代貧窮,開闊眼界及加強自信,惟有意見認為有友師慨嘆部分學生參與「共創明Teen」只是為取得津貼而參與,或難以約見;也有意見反映友師工作繁忙,一年內見面次數低於計劃的目標次數,以及在各種限制和相處時間短促等條件下,認為計劃成效有限。事實上,單靠短期的計劃難以推算出計劃成效,筆者認為計劃應有持續性,例如從初中至高中畢業,以及檢視計劃的限制,再採取深入跟進及追蹤調查等措施,了解參與的學生與沒有參與的學生的轉變,完善計劃的實施和目標。

對於量度貧窮的方法,香港目前採取「相對貧窮」中的貧窮線作為量度標準,貧窮線的確有效劃分貧窮人口,有其存在價值,應予以保留。然而,貧窮線未完全反映出貧窮人口的實際情況,例如收入水平和實際資產等。長遠而言,政府可深入研究量度準則及計算方法,更準確識別貧窮人口,以及持續推行扶貧措施,多管齊下精準扶貧,以解決市民「急難愁盼」的目標而努力。

(作者為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新界西)總工會副理事長、屯門區議員)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來論|識別扶貧目標後要如何處理?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