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港生訪《南京條約》議約地 感嘆香港祖國密不可分

「范長江行動江蘇行」走進《南京條約》議約地靜海寺。(點新聞記者賀鵬飛攝)

【點新聞報道】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在南京下關江面的英國軍艦皋華麗號上,清廷代表與英國代表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香港島從此被迫割讓給英國達155年。在《南京條約》簽訂181周年前夕,參加「范長江行動江蘇行」的青年學子走進《南京條約》議約地——位於南京儀鳳門外的靜海寺,深入了解香港和國家這段沉重的歷史。

1842年8月10日,由英國全權公使亨利·璞鼎查和海軍司令巴加率領的萬餘名侵略軍,乘坐70餘艘艦船,侵入南京下關儀鳳門外的草鞋峽一帶。在英國侵略者的武力威逼下,道光皇帝委任杭州將軍耆英、乍浦副都統伊里布為欽差大臣,前往南京談判。雙方共在靜海寺內議約四次,最終達成《南京條約》,其中規定將香港割讓給英國,中國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賠款2100萬兩白銀等。靜海寺因此成為中國近代史起點的象徵。

圖為青年學子參觀靜海寺內展出的香港回歸祖國史料。(點新聞記者賀鵬飛攝)

如今靜海寺已被闢為《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陳列館以「從屈辱到自強」為主題,展示了《南京條約》談判、議約、訂立的歷史史實。來自香港理工大學的張鑫冉注意到,陳列館完整展示了《南京條約》複製件,以及還原議約和簽約現場的油畫與塑像。她感慨地說,自《南京條約》以後,中國被迫簽署了無數不平等條約,割讓土地,賠款銀元,自此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靜海寺沉默地坐落在南京,見證了這一切的開端,也將這段屈辱的歷史昭告後世。

香港大學何鴻燊保良書院學生陳依子巍也表示,《南京條約》如同開啟水閘的按鈕,激發了西方帝國的貪慾。此後,《虎門條約》《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等相續簽訂,使中國主權進一步被破壞。她認為, 靜海寺中的展品十分具有教育意義,為青年學子們提供了了解歷史、建立愛國情懷的精神家園。

圖為港生撞響靜海寺內的警世鐘。(點新聞記者賀鵬飛攝)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前夕,由南京大中小學生和各界愛國人士捐資鑄造的一座警世鐘被安放於靜海寺內。這座大鐘高1.842米,象徵着香港於1842年被割佔,兩側銘文記述了從《南京條約》簽訂到香港回歸祖國的滄桑歷史。1997年7月1日零時,靜海寺的警世鐘鐘聲響起,155下鐘聲蕩氣迴腸,象徵着155年後香港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此次參觀過程中,青年學子們紛紛敲響警世鐘。「當我親手敲響警世鐘,體會到香港回歸祖國那神聖的一刻,像是自己為香港出一分力。」培僑中學學生張嘉懿說,國家主席習近平曾提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這次參觀讓自己對香港從被迫割讓到回歸祖國的這段歷史有了深度了解,也讓自己認識到香港與祖國密不可分。

圖為青年學子參觀靜海寺內展出的「中華國恥地圖」。(點新聞記者賀鵬飛攝)

「聽着導遊姐姐講解中國自強不息的歷史,沿途看着不同的歷史文物和圖片,我對於祖國的歷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賽馬會體藝中學學生李卓恩也表示,靜海寺見證了中國從屈辱到自強的歷史,面對民族滅絕的危機,中國人一起合力抵抗,這股凝聚力化成了強大精神力量。這位年輕的女生認為,「中華民族就是擁有屹立不倒、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這受人敬重的精神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只要把這種精神傳承下去,中國必定能再創新高峰,不斷進步!」

(點新聞記者賀鵬飛報道)

更多閱讀:

韓立明:冀大文集團發揮香港主流媒體作用 向世界傳播南京故事

了解家國歷史感受發展脈搏 范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江蘇行啟動

(有片)學生園地|范長江行動|港生內蒙古參觀尖端機械人企業 見證祖國科技實力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港生訪《南京條約》議約地 感嘆香港祖國密不可分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