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品評四方|教育改革漏了一個A 除STEM外香港需要STEAM

文/關品方

教育界和輿論界需要改革,是一個銅板的兩面。教育問題十分複雜,過去25年來教育改革最大的缺失,就是只強調科學技術工程數學(STEM),忘記了還需要有一個A,Art。這問題最早由本人的經濟學老師之一陳坤耀教授提出。他是香港博雅教育其中一位先行者。A就是文學藝術的總稱,內涵豐富。概括而言,應該理解為對美學的追求。文史哲宗這四個方面的知識是美學的基礎。中國的美學大師朱光潛是香港大學的畢業生,如今很少人知道。我們強調通識教育(或國民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包括美學教育的內容。教育理論方面,我們經常說要有德智體群美,要五育俱全。今天本文只強調一點,就是有關美學教育在國民教育方面的重要性,也就是學習中國文學藝術的重要性。

總體而言,香港從幼教到小學,從中學到大學,都缺乏有關學習中國文學藝術重要性的認識。要能夠有這方面的堅實基礎,才能夠從根本上擺脫話語權被西方的一套席捲,反而愛國護港者在輿論界經常處於被動的問題。互聯網的興起,應用程式氾濫,匿名者在網上P圖散播虛假消息,瞬間訊息散播全球,先入為主的洗腦方式,更因為商業化運作及市場驅動,既成制度被利益集團充分利用,小部分「聰明人」在思想上引導大部分普通人。迄今為止,全世界仍然未找到一個有效的方法,擺脫這個嶄新的無形枷鎖,一般人浸淹在訊息的汪洋大海之中,如缺乏獨立思維,一旦迷失,主觀偏見形成之後,極難改變,於是成為思想奴隸而不自知,人云亦云之餘,還沾沾自喜。

由於歷史和現實原因,香港特區750萬人,大多數在中西文化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之間迷失,究其原因就是對中國文學藝術缺乏認識,對美學教育缺乏了解,對中西文化差異缺乏明確的客觀認知,本質上信奉着西方的一套。港人一般而言,最大弊病就是騎在墻上指指點點,自以為有獨立超然的批判態度,這也不是那也不對,在漩渦中迷失。關鍵是缺乏國家民族的基本立場,對中華文化、中國歷史,對中國的哲學觀和宗教觀缺乏必要的基礎認識,自詡為無立場,實質是西方的立場。例如商人無國界、藝術無國界、產權無國界、貨幣無國界;俄烏戰爭爆發以來,看到的現實政治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西方的一套是雙重標準,全部服務於現實的地緣政治。港人一般缺乏藝術和文學的培養,教育界一直過度傾斜於培訓就業人才,採取實用主義,大力推廣STEM,說到底只是因為服膺經濟效益,缺乏培養小朋友從小欣賞大自然、從美與善的角度珍惜社會,愛護家園,關心心靈的成長。於是遇到問題就不假內求,向外涉憤,鼓吹仇恨,埋怨社會。

文學藝術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但特區政府的藝術視野非常偏頗。最近M+博物館新CEO上場,新聞電視採訪,他竟然最關心的是開源和收費問題。荒謬絕倫,莫過於此。亂花公帑,高價購入一大堆所謂藝術展品,小部分更不堪入目,早已被人詬病多時。藝術被西方意識政治化,被西方價值武器化,還振振有辭,狡辯為藝術無國界,相當淺陋不堪。

香港已成為高度發展的所謂國際大都會多年,於文藝的重視和資源的投入,是香港在「一國」主導之下的「兩制」互動共融,不斷往前推進的必要元素,對於建設和發展高次元的創新文旅產業尤其重要。為什麼例如歐洲,日本和內地能夠讓遊客那麽嚮往,與它們具國家民族特色的創意文化藝術產業發達有莫大關係。特區政府一定要以目標為本,於現有多項議程,包括教育界、文藝界和輿論界,有待急切糾正。如果只從經濟和政治手段尋求短期效果而缺乏長線的人文培養,再佳的硬件也會因為軟件低質而抵消效能,甚至誤導「反中」,為害極大。發展不健康,就不能成就在人文範疇的有機生態環境,永遠需要從外部打針落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中不西,不倫不類,四不像。

香港社會現在極度分化,如果只用鎖拉鬧罰的家長式手段,此類方法港人(尤其是年輕一代)根本不買賬。本人和業界的朋友們堅信,要為港人提供更多、更好、更美麗、更好玩的人文氛圍,讓港人能夠在大中華的前提下站在祖國的前沿,作為祖國面向國際的邊城,重新發現香港、愛護香港、更願意留港建設發展,是確立一個短中長缐皆宜的文藝政策。文化局建立,急不容緩。多年來虛耗光陰,誰應問責?

回顧延安時期,就有關文學藝術和美育方面,本人認為可以從一個側面提供參考。當年是國共第二次合作期間,全國人民建立民族抗日統一戰線,需要有共同的認識。為了培養抗戰文藝幹部和文藝工作者,邊區政府在延安創辦了一所綜合性文學藝術學校。1940年正式命名為魯迅藝術文學院,簡稱魯藝。成立背景是在1938年2月,由毛澤東和周恩來倡議,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揚等發起。目的是宣傳、游說、發動和組織群眾,培養抗戰的藝術工作幹部,全民一致抗日。

行文至此,浮想聯翩。本人在香港大學時期參與學聯工作,組織學生運動,當年同學們都喜歡唱「歌唱祖國」。這首歌創作於1950年9月15日,新中國成立一周年前夕。作者王莘當年只有32歲,那天他從天津到北京去購買樂器,路過天安門。金色晚霞籠罩的天安門廣場吸引了他。一面鮮紅的國旗在萬度霞光中高高飄揚。他心潮澎湃,於是「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麼響亮,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這四句歌詞他就脫口而出。王莘登上返天津的火車時,思緒澎湃,邊唱邊寫邊打拍子,歌詞和曲譜同時噴湧,傾瀉而出。回到天津家裏,他和妻子王惠芬同聲哼唱,連夜一氣呵成,完成了三段歌詞。這首歌從此廣傳中華大地。1951年9月12日,周恩來總理親自以中央人民政府的名義發出指示:「歌唱祖國」應該在全國廣為流傳。從此這首歌曲成為中國各種重大活動的儀式歌曲,開場音樂或閉幕歌曲。1989年,它獲得中國唱片公司金曲獎。2008年,「歌唱祖國」成為北京奧運會的開場曲。

類似的這些有關文學藝術,有關美學教育,有關音韻演藝的知識,內容十分豐富,多姿多彩如汗牛充棟,俯拾即是。問題是香港教育改革就有關國民教育方面,在教材教學,教師教法這四個方面完全缺乏整套理念和配套安排。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多年來虛耗光陰,誰應問責?期待香港教育界的專家學者們在這方面充分發揮,踴躍建言,從頭收拾舊山河,為今後25年的「一國兩制」50年不變,以至2047後的繼續砥勵前行,從新一屆特區政府開始,奠定堅實的基礎。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品評四方|教育改革漏了一個A 除STEM外香港需要STEAM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