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生活中的傳播學|尋找跨文化交流的硬通貨

文/王妮娜

遊客到訪香港,中環是遊覽行程的必選項。只要看看半山電梯便知,這裏無論颳風下雨,每日人滿為患;卑利街、嘉咸街、荷里活道到處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前不久,有超過180年歷史的荷李活道,還獲英國雜誌《Time Out》評選為年度全球第二型格(酷)街道,僅次於澳洲墨爾本的高街(High Street)。中環,這曾經的小寮屋市集名,今日的國際金融中心地標,是一部鮮活的香港經濟和文化發展史,如果盤點香港作為中西跨文化交流橋樑,有哪些Icon可以暢通於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筆者首薦中環。

中環為何能成為跨文化交流的橋樑?是因為這裏有中外資機構聚集的辦公大樓?或是因為有英殖民時期域多利監獄活化而成的大館,還是因為有以英國1834年及1841年前首相Rober Peel命名的卑利街?筆者近日在卑利街遇到三個來自歐美的旅行團。一組津津有味地在海味店聽導賞介紹香港本土飲食;一組在已經重建的嘉咸街市圍觀賣小食的婆婆;一組在明發物業公司前研究掛牌租售的樓價。可見,除去數百年歷史在城市留下的古蹟,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留在本土港人身上的文化和氣息最吸引外國遊客,這裏有衣食住行的日常煙火,甚至連樓價都是遊客鍾意考察的風情。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試問世上的民何人不需要吃喝拉撒呢?香港是中國與世界溝通的超級聯繫人,其中環的獨特性恰恰在於:除了聚集眾多大型外資機構,還在繁華的咫尺間籠絡了市井氣息濃厚的小商小販;這種發展與保育並舉,自然呈現城市發展脈絡的傳播策略,形成了香港中環別具一格的氣質。

除了接地氣的民間煙火,高雅殿堂的國際盛事也是硬通貨。就在前不久結束的香港國際文化高峰論壇上,西九龍文化區作為舉辦地首次展現了她成為跨文化溝通icon的潛力。來自11個國家和地區的嘉賓參與論壇演講和討論 ,研討話題涵蓋全球視野下對博物館詮釋的新思考、新興技術如何改變博物館和藝術實踐、國際視角中的後疫情時代合作與共享新方式等。這次論壇受到國際藝術和文化界的高度關注,對於香港充當中西方文化溝通橋樑的獨特魅力是一次出色的展演。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作為演講嘉賓發表主題演講《國際視野下對博物館詮釋的變化和應對策略》,並在小組討論中系統介紹了中國國家博物館詮釋文化和歷史的邏輯,以及科技運用的最新成果,引起了參會者對於中國文化藝術領域策展思路發展的極大興趣。這樣的中國聲音通過香港盛會傳播,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難得的共享合作機會,相信未來以香港為溝通平台的全球文化和藝術研究交流將越來越多。

說一千道一萬,無論是中環遊人如織的街市還是西九龍的國際文化高峰論壇,都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眼見為實,隨着這樣的硬通貨越來越多,相信那些唱衰香港的言論將不攻自破。

相關報道:

生活中的傳播學|口服還得心服

生活中的傳播學|從上市公司盈喜看如何引導市場預期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生活中的傳播學|尋找跨文化交流的硬通貨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