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千手千眼|心懷赤誠述敦煌一夢 未見「殘缺」只見圓滿

【點新聞報道】中國殘疾人藝術團最新打造的敦煌大型情景音畫劇《千手千眼》,昨(24日)晚亮相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向港人展現中國瑰寶、世界聞名文化遺產——敦煌藝術。

今次演出的一大關注點,在於演員的獨特身份。《千手千眼》由50名聽障舞者、視障樂手和歌手共同演出,然而,作為一名觀眾,走進劇場後吸引我的並非演員的「特別」,而是精妙的舞樂編排、細膩的細節處理,以及多種藝術形式對敦煌文化的娓娓道來。我無需以「殘障人士」降低對演員表演的預期,因為無論是情感豐沛的舞台表現,抑或對命運永不言敗、對藝術精益求精的人生態度,他們都不曾有「殘缺」。

視障樂手在舞蹈演員的攙扶下上台謝幕。(點新聞記者周禹含攝)

《千手千眼》依託敦煌莫高窟現存唯一以觀音為主題的第3窟《千手千眼觀音經變》圖,通過音樂、舞蹈、多媒體等形式創新講述發生在敦煌大漠邊關的民間故事「妙善救父」。故事中,主人公妙善祈願觀音降恩澤解救身患惡疾的父親及鄉親,經歷多重磨難尋得月牙之魚草、孔雀之七彩翎,並用自己的雙耳雙眼之「六根」換得千手千眼觀音法相,終使眾人痊癒。劇中妙善以善良、勇氣和毅力尋得仙草、救贖蒼生,劇外的演員們則以同樣的真誠與堅韌,尋得屬於自己的藝術「仙草」,讓不一樣的光照進生命,也讓遙遠神秘的中華敦煌文化走近當代、煥發新生。

敦煌舞讓壁畫「活起來」。(點新聞記者周禹含攝)
一夢敦煌,長綢飛天。(點新聞記者周禹含攝)

作為中國古典舞流派之一,敦煌舞蹈主要包括經變畫的天宮樂舞、壁畫的民俗歌舞場面以及胡旋、胡騰、柘枝等民族舞蹈形象,秉承中國傳統美學原則,吸收、借鑒西域各民族舞姿,運用古典舞節奏韻律,將靜止的姿態和與其風格統一的動作過程相結合,讓靜止的壁畫舞動起來。

《千手千眼》融入傣族舞元素,展現「雀之靈」。(點新聞記者周禹含攝)

《千手千眼》以歪頸、擰腰、移胯、勾腳等典型敦煌舞形態再現大漠壁畫,以長綢演繹「飛天」傳說,同時加入漢唐舞段、傣族舞舞段並融入芭蕾元素,配合二胡、薩克斯等中西樂器演奏,以細緻入微的合作呈現一場文化融合的視聽盛宴。無論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入研究,對敦煌舞形態的細緻呈現,還是對聽障舞蹈演員而言最有難度的戲劇表演,在昨晚的舞台上都看得到「圓滿」。

舞台兩側的手語指揮,是聽障舞者的「耳朵」。(點新聞記者周禹含攝)

如果說在引人入勝的演出中,哪一處會讓觀眾留意到演員們的「特別」,那大概是舞台兩側分別站立着的一位手語指揮,她們作為舞者的「耳朵」,全程用手勢為聽不到音樂的舞蹈演員們提示節奏。這貫穿每一個舞段的無縫配合,詮釋了殘疾人藝術團「於黑暗中體味光明,於無聲中感悟音韻,於殘缺中尋求完美」的純粹追求,也讓人得以窺見演員們台下超乎常人的訓練與磨合。由於聽障舞者聽不到音樂,在排演新劇目時需要一遍遍反復學習和練習,記住每個動作和相應的節拍,並在不斷變換的音樂和舞步中用餘光留意手語指揮的提示,來對應此刻需要完成的肢體動作。這樣辛苦的學習、排練和演出過程,藏着老師、演員及手語指揮的漫長磨合,凝結每一位藝術締造者對舞台上每一個瞬間精益求精的心血。

妙善以雙耳雙眼之「六根」換眾人安康,舞者以所謂「殘缺」締造圓滿。(點新聞記者周禹含攝)

「千手千眼」,千手象徵遍護眾生,千眼象徵遍觀世間萬物。千手乃眾人之手,千眼乃眾人之眼。我想,參與劇目創作及表演的每一位工作者,都心懷「千手千眼」所蘊含的純粹、堅韌、樂觀,甚至悲憫。「我看不見世界,但世界可以看見我;我聽不到聲音,但世界可以聽到我。」無數個手語動作、無數段締造於黑暗中的優美旋律、無數場依靠鼓點辨別節奏的艱苦排練、無數次舞步交錯中望向台側指揮的餘光……演員們用千錘百煉的表演呈現文化之美,用頑強、赤誠和善念回饋台下每一位觀眾的鼓勵與掌聲,正可謂「心存善愛,殘缺也將成就完美。」

敦煌舞在藝術工作者的努力下走下壁畫、飛向世界,這群對藝術懷有無限純粹的演員們也透過舞台,向生命報以「至善」、「至美」、「至純」的高歌,為世界增添一筆中國敦煌所獨有的濃墨重彩。於無聲中創造有聲,於黑暗中繪製震撼,他們為藝術注入最真摯熱忱的靈魂,藝術給予他們最無缺的生命的圓滿。

(點新聞記者周禹含報道)

相關報道:

(有片)內地殘障舞者上演《千手千眼》 港人連讚驚訝感動

大型情景音畫劇《千手千眼》進校園 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分享創作心得

從《千手觀音》到《千手千眼》 邰麗華:殘疾舞者也可以「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千手千眼|心懷赤誠述敦煌一夢 未見「殘缺」只見圓滿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