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鐘。」中國古琴以「清微淡遠、悠揚沉靜」之特色,為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喜愛。而如今,這裊裊琴音從法國東北部小城南錫街頭的一間店舖後院飄散而出。彈琴者是來自中國的古琴老師鄔道旻,和她的兩位外國學生。
鄔道旻是土生土長的南京人,自小學習古箏的她,2006年在機緣巧合之下接觸古琴,便自此結緣。在國內已創辦古琴館、從事古琴演奏工作。2019年,她隨丈夫舉家移居法國,如今在法國南錫從事藝術教育工作。
Audrey Mandet是鄔道旻的第一位法國學生,跟隨她學琴已有數年。Audrey居住的小城梅斯距離南錫有約1個小時車程,每周,她需要專程搭火車到南錫找鄔道旻上課,「法國的古琴老師不多,我很幸運能夠在南錫找到一位老師。」Audrey說。
Audrey自小在法國的音樂學院學習鋼琴,是資深的「音樂發燒友」。她在梅斯孔子學院古琴入門課上第一次與古琴結緣,從此便「愛上了」這門中國古典民樂,「因為它和鋼琴一樣,都需要用到雙手,這讓我想起彈鋼琴的感覺。」
通過學習古琴,Audrey亦逐漸開始接觸和學習中國文化,並「越來越感興趣」。提及自己最喜歡的一首古琴曲,Audrey首推相傳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竹林七賢」之一阮籍所作的《酒狂》,Audrey表示,在學習曲子的過程中,她還了解到這首曲子背後有個有趣的故事,「是關於一個父親(阮籍)不想自己的女兒出嫁,就每天都喝得爛醉,讓提親的人沒有辦法開口。這樣一來,未來夫婿一家就不會向他提親了。」Audrey笑稱這樣的故事讓她對中國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鄔道旻的另一位學生是生活在法國的韓裔文淑,學琴不到一年的她謙虛地表示自己在技術上還不算熟練,「但我正在學習很多關於古琴的知識,包括歷史和文化上面的內容,都非常有趣。」文淑說。
文淑能夠用中文與記者交流,她告訴我們,韓國文化與中國文化有相似之處,比如韓國人使用的韓文,其淵源就是中國的漢字。文淑指,希望自己可以通過學習中國文化、中國漢字,來更好地理解韓國文化。
古琴於20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至今已有超過20年。近年來,隨着國潮復興,「古琴熱」似乎也一度受到討論。但事實上,在海外提及中國民樂,人們最先想到的往往是二胡、古箏、琵琶等,鄔道旻說,「古琴和其它民樂相比較的話,還是比較小眾,很多中國人可能也不認識古琴。」但也正是因為小眾,每一位選擇學習古琴的外國學生遇見古琴、愛上古琴的過程,都好似「高山流水遇知音」般彌足珍貴。鄔道旻告訴點新聞記者,他們都十分純粹,他們如果來學,那一定是發自內心的喜歡。
鄔道旻將古琴的藝術風格概括為「中正、平和、輕微、淡遠」八個字,每個人因不同的因緣際遇接觸到古琴,古琴也能給到所有人他們想要的東西。
目前,跟隨鄔道旻學習古琴的學生尚不算多,談及未來,鄔道旻認為古琴藝術在國外的傳播和發展已經集聚了幾代人的努力,但其實這條路還很長,還需要我們慢慢走下去。
相關閱讀:
中國味|展現文化美到組織中國行 華人協會會長:外國人親身體驗「中國好」更具感染力【中歐建交50年E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