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一份金黃酥脆的薯條,配上口味各異的醬汁,至多再加上一份炸香腸或肉球,這便是比利時人標準的一餐。「薯條是比利時人的傳統,他們吃薯條,就像我們中國人吃米飯一樣。」在比利時經營薯條店16年的華人店主裘俊峰告訴點新聞記者。
薯條在比利時有着某種象徵意義。作為人均消耗薯條最多的國家,比利時全國薯條店或攤位的總量達到5000個——幾乎每個小村鎮都至少有一個薯條店。而比利時西北部城市布魯日甚至在2008年建立了薯條博物館,每年吸引大量遊客前往了解薯條的前世今生。
2012年,隨着「Frietchinees(中式薯條)」一詞被荷文大詞典收錄並被評為弗拉芒地區的年度熱詞,「在比利時開薯條店的華人」引起當地業界關注,而裘俊峰也是其中一員。

以實際行動應對質疑
裘俊峰現在經營的薯條店Happy Friterie位於比利時佐特海姆,2013年,裘俊峰和妻子從兩個本地人手中接下這家店舖,到如今已經營了十多年。

「十幾年前,比利時人對中國人開薯條店的偏見會多一些,主要就是會疑問,我們開的店,會不會做得跟他們一樣好。」在裘俊峰看來,這是開店初期自己面對的最大困難,他卻也坦然接受,「就像今天有個比利時人去中國開中餐廳的話,我們也會有所疑問。」
在歐美各國,薯條都是人們餐桌上常見的食品。比利時被稱為「薯條王國」,是因為比利時薯條在製作工序上就有着特別之處,「這裏的薯條一定要經過兩輪炸製,第一輪重點在炸熟,第二輪則要炸脆。」裘俊峰邊操作炸製機邊介紹。而為了保證所有出品的薯條都金黃酥脆,裘俊峰還要據不同季節的溫度、濕度,調整每次炸製時的油溫和時間。

努力便會有所回報。裘俊峰告訴我們,自他們接手之後,這家店的營業額每一年都在往上走。他坦言,起初自己也曾擔心「顧客如果因我們是中國人不給我們機會的話,我們就不能展示自己的實力。」好在「我們來了之後,這裏很多客人都很贊同我們,和我們溝通得來。」
冀以自身經驗幫助華人同行
據估算,華人在比利時經營着800多家薯條店,但並非每一個店主,都可以像裘俊峰這樣做到生意蒸蒸日上。事實上,新冠疫情以來,華人店主們面臨着包括原材料價格上漲、設備陳舊、監管趨嚴、稅收負擔加重等重重挑戰。
除了經營自己的薯條店,裘俊峰如今的另一個身份是比利時華人薯條店主協會會長。他強調,「我當這個會長,就是希望在會員遇到開薯條店方面的問題,無論是語言方面還是操作方面,我都可以去幫助他們。」

「希望給孩子多一個選擇」
現年41歲的裘俊峰在12歲時跟隨父母來到比利時,一晃已接近30年。他自認為,已經「吸收了一些比利時的習俗,思想方面也有了比利時人的習慣」。
裘俊峰和妻子都是「在中餐館裏長大的」——裘俊峰的父母最開始就是在比利時的中餐廳打工,後來經營了自己的中餐廳。裘俊峰自己則從14歲就已經去到一個熟悉的阿姨開的店裏洗盤碗。「我們那時候其實沒有太多選擇,中國人來到這邊都是想掙多一點錢,能過更好的生活。」裘俊峰說。
或許正是因為「以前沒有太多選擇」,談及對孩子的教育,裘俊峰顯得格外隨性。他透露,兒子現在對足球感興趣,便每周送他去參加訓練。他笑稱,我們自己小時候沒有得到過的,現在有這個能力的話,就都願意培養他去嘗試,「當做他們以後多一個機會、多一個選擇。」

(點新聞專題組、國際拍客Peter 攝製)
相關閱讀:
中國味·比利時篇EP1|習武飲茶舞貔貅 比利時教頭江漢利:我對中國文化的一切好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