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俞雅凡
從蘭州向東南驅車約三百公里,三個多小時的車程,我來到了甘肅天水甘谷縣,三國名將姜維的故里。姜維,字伯約,人稱「麒麟兒」,是那個紛亂時代裏最浪漫、最堅定的理想主義者,也是諸葛亮的接班人──季漢最後的支柱。他不像諸葛亮,並沒有一早就追隨先帝劉備打拚江山,他原是蜀漢宿敵曹魏陣營的將領。雖然如此,他卻為蜀漢政權鞠躬盡瘁,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我們常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難求。」姜維在25歲時遇見了他的恩師諸葛亮;而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也大約27歲。因而我總覺得,姜維與諸葛亮的相遇,正是劉備與諸葛亮緣分的延續與傳承。在姜維身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諸葛亮精神的綿延。
姜維出生於天水名門姜氏,幼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以孝聞名。他文武兼修,既精研經學,又勤習武藝,少年已嶄露頭角,頗有美譽。在漢中與諸葛亮相逢後,一見如故,從此追隨左右,成為丞相北伐不可或缺的臂膀。姜維繼承了丞相的遺志,在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毅然扛起「興復漢室」的重任,矢志不渝。
其志之堅,令人動容。初降蜀漢的時候,魏國知其至孝,仿效當年招徐庶的故技,讓他母親給他寫信勸他回曹魏,信中暗藏了一味中藥「當歸」,盼子早歸。與徐元直的反應不同,姜維是怎麼回覆的呢?他回書道:「良田百頃,不計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維卒不免。」隨信附上另一種中藥「遠志」,以表明心跡。其意昭然:曹魏人才濟濟,已經有不計其數的良臣武將,不差姜維一人;而他投奔蜀漢,懷抱的是不可動搖的遠大志向,縱死無悔。這份清醒與執着,正與諸葛亮當年擇主劉備,不依附曹操的風骨如出一轍──寧為明月獨懸,不與群星爭輝。
以前我讀《三國演義》最後的三十回總看得一把鼻涕一把淚,不忍卒讀。蜀漢人才凋零,只剩一班老將勉強支撐,暮氣沉沉。直至「麒麟兒」橫空出世,彷彿冬日裏的一抹暖陽,沙漠裏的一片綠洲,讓人心頭死灰復燃,重見生機。他的每一場戰役,都牽動我心,祈願他能撐起這搖搖欲墜的蜀漢江山。可惜,與很多歷史上的悲劇英雄一樣,有才能又有品德的人都易招妒。後主劉禪聽信宦官黃皓的讒言,收回姜維的兵權,後方掣肘,前線如何能為?一代名將,可謂壯志未酬身先死,國破家亡志猶存。
姜維墓在天水市甘谷縣裏的姜家莊村後山上,我到達的時候正值午時,烈日當空,驕陽似火,墓園空曠無蔭。頂着八月灼人的烈日,我雙膝跪地,暗暗埋怨自己行色匆匆準備不足,沒帶花沒備酒,唯有千里迢迢遠道而來的一片赤誠。猶覺不夠,又跑去車上拿了一瓶水,權且以水代酒,祭奠這位永遠熱血浪漫的將軍。
姜維墓雖然乾淨,卻有點荒涼,墓前沒有鮮花,附近亦沒有任何設施,墓碑兩百米外算是景區門口,卻連一個大門都沒有,只是在夯土上插上了一塊指示牌,上面寫着「姜維墓 AAA級旅遊景區歡迎您」。他的墓前兩個大字寫着「遠志」,赫然醒目。比起徐庶入曹營的一言不發,姜維的膽魄和堅毅之心更讓我敬佩。在那個視孝為天的儒家思想社會下,他甘願背負「不孝」的罵名,只為他心中的大義和理想。最終更是踐行了自己的誓言,於蜀漢盡忠一生。縱然多次北伐都無功而還,縱然被成都的流言蜚語纏身,他從未放棄,從未抱怨,將理想主義的旗幟高擎至生命終點。以前只從書本的字裏行間看征戰殺伐,殊不知現實上行軍打仗的辛苦,周旋在朝堂政治的中心與各方利益角力的辛酸,這些都鮮少會被寫出來,只能自己體會。當後主劉禪開城投魏的消息傳來,他不禁感嘆:「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世上最無奈之事,莫過於此。那種不甘與悲憤,「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夙願終究都化作秋風。
然而,姜維畢竟是姜維。國破之際,計上心來,他仍未放棄,想以一招置之死地而後生,他忍辱佯降魏將鍾會,憑着過人膽識與智慧,迅速贏得信任,隨即巧妙離間鍾會與鄧艾。在姜維的促使與周旋下,鄧艾被蔑叛變,同僚反戈相戮,二虎相爭,最終鄧艾、鍾會雙雙被殺。仇人雖然已誅,但其時大勢已去,心力交瘁之下,姜維舊疾復發,「獨憑氣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勞」,最終在亂軍中自刎以謝天下,為這曲壯烈悲歌畫上了句號。
據說眼前這座墓地其實是一座空墓,姜維的屍骨早已被魏軍毀壞,而他的英魂,是否早已尋得其安息之所呢?下山後我查閱資料才發現,從山腰到墓前,那九級台階,象徵姜維九伐中原的艱辛;墓高3.5米,寓意姜維35歲時在諸葛亮麾下擔當重任;墓地長6.2米,紀念其享年62歲;石台高1.2米,則對應他12歲就結發從軍。真可謂每一個細節都考慮周詳,一磚一石,盡是無言的追思與敬意。
他日若有緣經過天水,不妨去拜會這樣一位浩氣長存的大丈夫!他「位高」不能淫,「讒言」不能移,「屢敗」不能屈。其志如遠志,其魄似麒麟,千秋凜然。
(《神州任我行》是一個以「香港女生獨自遊歷中國」為主題的旅遊專欄,內容包括她在神州各地的親身經歷、所見所聞、文化體驗與生活感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