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點點通|解析10月大事 學好公民科(附習題及參考答案)

【編者按】點教育於2025/26學年開始,推出全新「時事點點通」欄目,精心篩選並總結每月港澳、兩岸及國際的重點新聞,助學生輕鬆掌握世界脈搏。本期欄目將繼續為你精心篩選並剖析10月的港澳、兩岸及國際重點新聞。各位同學可通過點擊表格內文字,閱讀詳細新聞報道。最後,別忘了完成「考考你」小測驗,即時鞏固學習成果,備戰考試自然更得心應手!

港澳大事回顧

日期 事件
10月1-8日 國慶中秋「黃金周」期間,約164萬旅客訪港,帶動本地消費市場。
10月2日 八達通與日本PayPay合作,港人可透過手機程式在日本商戶以港元支付,體現金融科技的創新發展及全球化便利市民外遊。
10月9日 滙豐控股宣布斥資過千億元私有化恒生銀行。管理層表示,投資充分反映機構對香港的承諾及信心。
10月15日 醫務衞生局及營運機構宣布,香港中醫醫院及政府中藥檢測中心將於12月11日正式分階段投入服務。標誌政府致力推動中醫藥的標準化和國際化,促進中國傳統文化在港傳承與發展。
10月20日 阿聯酋航空貨機在香港國際機場降落後衝出跑道,導致兩名地勤人員身亡。事件引發公眾對機場安全程序的關注,並促使檢討現行程序與責任歸屬。
10月20日 政府購買懷疑冒牌樽裝水事件,揭示政府內部監管機制存在不足。財庫局公布6大措施堵塞採購漏洞,並對多名人員展開紀律調查。
10月24日 香港第八屆立法會選舉提名期展開,選舉將於12月7日舉行。
10月30日 全港學校自9月開學以來已錄693宗流感個案,包括16宗嚴重,1宗死亡。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將流感病毒納入「全港性污水病毒監測計劃」,以提升監測及預警能力,從而適時制訂公共衞生應對措施。

兩岸大事回顧

日期 事件
10月1-8日 國慶中秋假日期間,全國國內出遊8.88億人次,出遊總花費為8090.06億人民幣,體現假期旅遊是拉動內需、釋放消費潛力的強勁引擎。
10月9日 第十五屆全運會在廣州舉行火種採集儀式,「源火」來自南海深海採集的可燃冰。該盛會體現粵港澳大灣區如何協同發展。
10月18日 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在北京病逝,他和李政道以「宇稱不守恒」理論成為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10月20-23日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召開,通過「十五五」規劃建議。
10月24日 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通過決定,將10月25日設立為台灣光復紀念日,紀念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在台北舉行,至此台灣、澎湖列島重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此舉強化「一個中國」原則,彰顯國家對維護主權統一的決心。
10月31日 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創造神舟飛船跟太空站對接最快紀錄。4名「鼠鼠航天員」也乘搭飛船,開啟了他們約5天的太空旅程。

國際大事回顧

日期 事件
10月1日 美國政府因未通過新臨時撥款法案而停擺,至11月5日已打破最長時間紀錄,對美國經濟民生造成不同層面的影響。
10月6日 世界衞生組織發布報告指,全球有逾1億人使用電子煙,當中至少1500萬人為介乎13至15歲的青少年,揭示電子煙已演變為全球公共衞生挑戰。
10月6-13日 2025年諾貝爾獎陸續揭曉,包括生理學或醫學獎、化學獎、物理學獎、文學獎、和平獎及經濟學獎。
10月9日 加拿大一家海洋公園因財政危機,警告政府若不提供任何資金援助,將對館內30頭白鯨進行安樂死,其向中國轉移鯨魚的請求曾被加政府阻撓。
10月10日 美國汽車安全監管機構調查接近290萬「完全自動駕駛」的Tesla車輛,涉多宗交通違規事故,反映新興科技仍面臨安全法規和技術倫理挑戰。
10月19日 法國巴黎羅浮宮發生珠寶劫案,賊人僅用7分鐘盜走拿破崙時期的9件皇室珠寶。事件暴露羅浮宮在文物安保方面存在嚴重漏洞,敲響全球文化遺產保護的警鐘。
10月21日 高市早苗當選為日本首位女首相,她表明要令日本經濟強大,以及透過外交保障國家利益。
10月25-26日 中美在馬來西亞吉隆坡進行第五輪經貿會談,達成基本共識,雙方同意暫停部分關稅及出口管制措施。事件體現全球兩大經濟體如何通過對話解決分歧,緩和緊張的雙邊關係。
10月28日 美國第二大私人僱主亞馬遜宣布,將裁員1.4萬人以削減開支,並將更多資源向人工智能領域傾斜。分析認為科技業面臨成本壓力,轉而以AI代替人工。
10月30日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韓國釜山同美國總統特朗普舉行會晤,就中美關係進行深入對談。

十一黃金周

黃金周期間,中環摩天輪前的遊客大排長龍。(點新聞記者麥鈞傑攝)

今年國慶黃金周及中秋節假期(即10月1日至8日),香港入境旅客達到約164萬人次,其中內地旅客逾140萬人次。為營造節慶氛圍,香港特區政府及社會各界推出國慶煙花匯演、國慶賽馬日、大坑舞火龍等文化盛事,並配合餐飲、零售、交通等多項特別優惠,展現香港作為盛事之都的魅力。

然而,有新聞報道指部分遊客在西貢橋咀洲觀光時,捕捉海洋生物、踐踏珊瑚,並在沙灘上生火煮食,破壞自然生態。環境及生態局強烈呼籲所有人士郊遊時,愛護大自然及野生動物。

編者說:黃金周充分體現了香港與內地密不可分的經濟聯繫,如何利用好背靠祖國的優勢,發展香港經濟,是「一國兩制」下的重要課題。其次,面對旅客模式由「購物遊」轉向「深度體驗遊」的趨勢,香港必須找到凸顯自身優勢的旅遊產品,才能在全球旅遊業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突出重圍。面對個別旅客破壞環境的行為,也引發了關於旅遊承載力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深刻反思。政府、業界、市民及遊客需共同努力,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育自然,推動「可持續旅遊」,方能鞏固香港的長遠競爭力。

更多閱讀:

熱點追蹤|黃金周丁財兩旺 旅遊業有哪些經驗及新方向?

有遊客橋咀洲踩珊瑚捉海洋生物 環境局:將檢討人流管制措施及相關法例

立法會換屆選舉

香港基本法第六十八條規定,「立法會的產生辦法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際情況和循序漸進的原則而規定,最終達至全部議員由普選產生的目標。」2025年香港立法會選舉將於12月7日舉行,本屆將選出90名議員,包括地方選區20名議員、功能界別30名議員和選舉委員會界別40名議員。

根據規定,獲提名人士必須是年滿21歲的地方選區已登記選民,亦必須在緊接提名前的3年內通常在香港居住,並且是沒有外國居留權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然而,以下12個功能界別可接受非中國公民或擁有外國居留權的香港永久性居民遞交提名,包括:法律界;會計界;工程界;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地產及建造界;旅遊界;商界(第一);工業界(第一);金融界;金融服務界;進出口界,以及保險界。

編者說:立法會選舉是香港特區政治體制運作的核心環節,議員手握審議法案、審批公共開支及監察政府等權力,與市民福祉息息相關。是次選舉是香港特區完善選舉制度後的第二次立法會換屆大選,是貫徹「愛國者治港」根本原則的重要一步。觀察這次選舉,能幫助我們理解香港政治體制和立法機關架構,以及「一國兩制」的實踐。

更多閱讀:

點新聞立法會選舉主題專頁

2025立法會選舉 這三張圖值得收藏

二十屆四中全會

「十五五」規劃建議思維導圖。(人民日報製圖)

二十屆四中全會於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開,核心議程是研究制定《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簡稱「十五五」規劃建議),之後將形成並提交全國人大的審議稿,經人大審議批准後依法頒布成為國家意志。

國家的五年規劃與香港發展的關係日趨緊密。1996年「九五」計劃首次提及港澳,表示我國將對香港、澳門恢復行使主權,繼續保持香港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2011年「十二五」規劃始設《港澳專章》;再到2021年的「十四五」規劃更加明確香港八大中心的定位,包括國際金融中心、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航空樞紐、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以及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

編者說:四中全會通過的「十五五」規劃建議,是理解未來五年國家發展方向的「總綱領」與「路線圖」。它為國家的經濟、科技、社會等領域定下戰略目標,是公民科「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主題中,關於國家治理體系與發展模式的具體體現。對香港而言,掌握「十五五」規劃建議的內容,有助我們洞悉香港的未來定位,並思考香港應如何發揮自身所長,更積極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實現自身與國家的共同發展。

更多閱讀:

(有片)五年規劃Q&A|什麼是「五年規劃」?

(有片)五年規劃Q&A|「五年規劃」怎樣制定?

(有片)五年規劃 Q&A|第一個「五年規劃」是什麼時候?

(有片)五年規劃 Q&A|「五年規劃」有固定的主線嗎?

(有片)五年規劃 Q&A|「五年規劃」給香港帶來什麼?

(有片)五年規劃Q&A|中國至今實施了多少個「五年規劃」?

點此查看參考答案

相關閱讀:

時事點點通|考試必讀9月大事 閱讀+視頻+懶人包+習題助你KO難點!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時事點點通|解析10月大事 學好公民科(附習題及參考答案)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