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俞雅凡
從韓國首爾到西寧的旅程,開場便是一場與時間搏鬥的賽跑。國際航班起飛前兩個小時停止辦理登機手續,因此需要提前至少三個小時抵達機場。我完全低估了首爾的交通狀況,輾轉換乘幾趟交通工具,當我氣喘籲籲趕到仁川機場時,卻剛剛錯過了最後值機時間。我眼睜睜看着玻璃幕牆外那架本應載我啟程的航班漸漸消失於天際,只能默默重新購買機票。一路波折,抵達西寧機場的時候已經是晚上十點,風塵僕僕。想到明日還要趕路去四合吉村,便匆匆入住休息。酒店前台一對夫妻貼心地送來一盒自製的奶酪,高原特有的醇厚奶香,成了這日狼狽不堪中的一份質朴慰藉。




翌日,駕着租來的橙色Jeep自由俠駛離西寧。目的地並非著名的青海湖,而是在其相反方向,隱身於樂都區山谷中的一座藏傳佛教寺院。沿西和高速和京藏高速向東疾馳,約一個半小時後,蒼茫群山之下,一片赫紅高牆、青灰殿頂的建築群驟然出現。這就是明代皇家敕建的古寺,被譽為「小故宮」的瞿曇寺,在空曠的山巒映襯下格外莊嚴。


比起拉薩的大昭寺和香格里拉的松贊林寺,瞿曇寺少為人知。說實話,孤陋寡聞的我來到青海之前亦沒有聽說過這寺院。只因駕車出行,行動相對自由,便想探訪一些具有文化歷史價值但又相對小眾的地方。
「瞿曇」在梵語的意思是釋迦牟尼,這名字乃明太祖朱元璋親賜。作為中國西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官式建築群,它承載着漢藏交融與皇家威儀。我踏入山門,穿過褪了色的楠木門扉,眼前豁然開朗,嚴謹的中軸對稱布局,氣勢雄渾的歇山頂覆蓋着流光溢彩的琉璃瓦,殿宇巍峨,鬥拱如蓮花般層疊綻放。明萬歷年間御賜的「獨尊」匾額高懸,紅底金字,運筆渾厚莊嚴,皇家氣派撲面而來,無不讓人肅然起敬。難怪北京重修故宮時也曾派專家來瞿曇寺取經。

然而最讓人震撼的,是廊道上一幅幅保存逾六百年的明代壁畫。朱紅石青依舊明亮,人物衣紋清晰,表情細膩生動。佛陀端坐中央,慈悲祥和;飛天比丘環繞左右,護法神眼神銳利,整幅畫牆既蒼茫又靈動,展現了明代超高的藝術水平與漢藏文化的交融。


正因為我出發前並沒有任何先入為主的期待,亦未曾做過什麼功略,所以身臨其境時才能以最直觀的第一視角觀察眼前景物,一切都如此新鮮,處處皆有驚喜。有趣的是,寺內指示牌竟然都同時使用四種語言:漢語、英語、藏語和韓語。前三者不難理解,但韓文的出現讓我略感意外,彷彿時空錯亂,真實的我從未離開過首爾。又或者那架騰空而起的航班突然發現把我遺忘在首爾了,決定在青海留下一絲足跡。



(《神州任我行》是一個以「香港女生獨自遊歷中國」為主題的旅遊專欄,內容包括她在神州各地的親身經歷、所見所聞、文化體驗與生活感悟」)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