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俞雅凡
初春的夜色中,昆明南站燈火通明,人潮川流不息,現代化的建築與城市活力讓人感覺這裏並非傳說中的小城慢生活,而是一座典型的省會城市。從高鐵南站轉乘地鐵,又是一個多小時的旅程。直到晚上九點多,我背負着滿身風塵與初來乍到的興奮,推開了「大腳氏國際青年旅舍」的大門。


這是我在內地的第一個落腳點,獨自遠行的第一夜,心頭難免縈繞着一絲陌生的緊張,但更多的是如掙脫樊籠的雛鳥般的雀躍——天高地闊,只待翱翔!耳中所聞的陌生方言,目中所及的一切景象,都浸潤着新鮮而親切的氣息。

昆明,「春城」美譽名不虛傳。雖是仲夏,空氣卻溫潤宜人,不似南方的悶熱,也無北方的燥烈,像被溫柔的手輕輕托住。可惜五月的滇池,紅嘴鷗都已飛走,只留下粼粼波光與空曠的長堤,印證着「留鷗不住任鷗去」的詩意。這座城市或許沒有大理的風花雪月、麗江的古韻風情、香格里拉的神聖光環,卻也因此沉澱出一股更為醇厚、從容的生活節奏。

翌日,信步走入翠湖公園。三角梅開得恣意潑辣,一簇簇火焰般的紅,與池塘裏的綠荷相映成趣。點綴其間的是憨態可掬的動物造型石椅,為這片綠意增添幾分童趣。竹林深處,一位老者倚坐石凳,手握長長的煙斗,悠然吞吐。煙圈裊裊,在斑駁的竹影間緩緩升騰、消散。我的目光被那古樸的煙具吸引,不自覺地凝視,直到突然意識到這般注視甚為無禮,才慌忙移開視線。老人卻並不介意,對我微微一笑。


穿行至鼎鼎大名的篆新農貿市場,瞬間被洶湧的人潮和濃烈的生活氣息包裹。摩肩接踵間,一抹明亮的薑黃色跳入眼簾——那是堆疊如小山的倘塘黃豆腐,獨特的色澤源自當地薑黃水的浸染。空氣中交織着各種味道,花椒雞的麻香還有甜白酒的清甜,兩元一個的鮮肉破酥包竟有巴掌大小!層層起酥的外皮,包裹着飽滿多汁的肉餡,一口咬下,麵皮的酥香與肉汁的鮮美在口中炸開,是樸實無華卻直抵人心的滿足。

漫無目的地在街巷中遊走,路過一家名為「山也」的咖啡廳。門面低調,卻透着一股文藝的氣息,推門而入,才知他們剛剛開業不久。店主是位爽朗的大理人,聽聞我的下一站正是他的家鄉,眼睛頓時發亮,熱情地為我在地圖上圈圈點點,推薦了諸多私藏的好去處與特色食肆,又給我推介了雲南特有的小粒咖啡。在昆明的頭三日,這種不期而遇的友善與熱忱,如春風拂面,與倫敦地鐵裏緊繃的面孔,香港街頭行色匆匆的淡漠形成了鮮明對比。

然而,另一種文化衝擊也隨之而來——在內地,「隱私」的界限似乎更為模糊。無論是剛認識的青旅夥伴、偶遇的店主,甚至只是買咖啡的服務生,都會主動要求加微信:「你微信是你手機號嗎?」「我掃你還是你掃我?」剛開始時這讓我很為難,在海外,一般只有好朋友才會有我的電話號碼。但在此地,微信二維碼卻成了開啟任何對話的萬能鑰匙。起初的尷尬過後,倒也莞爾一笑:入鄉隨俗,加就加吧!

後來才逐漸發現,雖然犧牲了一點點隱私,卻能換來了極大的方便。幾個月後偶有想起與店主的一段對話,向他提一個問題,一個微信短訊就能換來答案;或想念那咖啡廳特調的咖啡,一個微信,人家就把咖啡豆磨好放在掛耳包寄到我的住處。這種服務精神,也只有內地才有。
(《神州任我行》是一個以「香港女生獨自遊歷中國」為主題的旅遊專欄,內容包括她在神州各地的親身經歷、所見所聞、文化體驗與生活感悟」)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