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任我行|昆明:留鷗不住任鷗去 待春歸來聽春歌(下)

文/俞雅凡

旅途的住宿,往往不只是歇腳之處,更是故事的溫床和緣分的始點。昆明的「大腳氏國際青年旅舍」正是如此。這裏聚集了來自五湖四海的背包客和喜歡冒險的年輕人,他們的行李承載着各自的人生經歷與夢想。而我,第一次獨自到內地旅行,希望能融入當地人的生活,多認識不同的人,這也是我選擇青年旅舍的原因。

一年後重回「大腳氏」青旅,在同一個位置自拍,外面的風景依舊,乾花卻已經換了。(作者供圖)

大腳氏幾乎每天晚上都會組織各種活動,有台球比賽、電影放映等等。記得那晚,我正與一位英國旅人聊着老撾見聞,忽然一把爽朗笑聲加入我們,是一個四川小夥子。他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二十出頭的年紀,足跡卻已踏遍泰國、越南、緬甸、俄羅斯等地,他走過的路恐怕比大部分人一輩子還要豐富。他的旅行哲學很特別:流浪到哪裏就在哪裏做義工換住宿。他不僅精通中英文,為了深度融入,甚至掌握了基礎的泰語和俄語。那份為了熱愛而瀟灑上路的勇氣,那份不走尋常路、只隨己心的決斷,令我心生欽佩。他像一縷自由不羈的風,飄過哪裏,就在哪裏紮下語言和友誼的根。

大腳氏國際青年旅舍聚集了來自五湖四海的背包客和喜歡冒險的年輕人。(作者供圖)
在一個慵懶的下午,青旅養的橘貓「來財」在午睡。(作者供圖)
一年後的四月,當我再次踏進大腳氏依舊鮮黃的大門時,竟與這位「風一樣的男子」重遇。(作者供圖)

緣分之妙,常在於不期而遇。一年後的四月,當我結束了貫穿中國版圖的漫長旅程,再次踏進大腳氏依舊鮮黃的大門時,竟與這位「風一樣的男子」重遇。彼時,他剛結束了中東數國的穿越,風塵僕僕地回到昆明休整,為下一段旅程蓄力。他皮膚看似黝黑了不少,但精神飽滿,眼中有光。我們在熟悉的公共區域坐下,互相分享這一年來的成長與見聞。他告訴我,他戀愛了,並帶着女朋友一起遊歷,比起一個人流浪,兩個人的長途跋涉更是另一番風景。我們都說,旅行最能考驗愛情,而他們攜手並肩走過的歲月,或許最有資格拿畢業證了。

青旅裏一對年輕朋友熱情地邀請我一起用餐。(作者供圖)

還記得有次在旅舍餐廳遇到一對年輕人用餐,面前的小桌擺滿了各色美食。我們目光交匯,一個善意的微笑便打開了話匣子。三言兩語間,得知我初來乍到,他們竟熱情地邀我同席:「來來來,一起吃!我們點得太多了!」我連連擺手推辭,臉頰微熱,被這突如其來的邀請嚇得不知所措。他們非常堅持,最終還是盛情難卻,彷彿我離開就是對他們的冒犯。他們如數家珍地介紹:五彩繽紛的芒果蝶豆花糯米飯,香甜誘人的蜜糖手撕雞,金黃酥脆的薯條……女生笑眼彎彎,說自己喜歡烘焙和挖掘巷弄美食,甚至真誠地發出邀請:「要不待會兒你來我家玩!給你當導遊!」這份撲面而來、毫無保留的熱忱,讓我有些手足無措,看樣子他們又不像尋常客套。我習慣了香港人的冷漠和英國人的邊界感,不知該如何回應眼前的邀約。原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可以只差一個眼神。

旅行路上,計劃固然重要,但往往就是這些無法預料的相遇和故事,豐富了生命的層次,亦讓我從一個觀察者變成故事的一部分。

昆明的夕陽,讓人留戀。(作者供圖)

旅途後記

回首在昆明的點滴,無論是滇池畔已然遠去的鷗鳥,還是青旅裏萍水相逢卻又久別重逢的夥伴,抑或是陌生人餐桌上那頓熱情的盛宴,都印證着一點:旅行就如人生,有時你能留住飛鷗,有時卻會錯過彼此,所以我們旅行不一定要為了「打卡」而繞道,因為這邊街頭轉角處可能就是一段緣分的萌芽。倘若你願意敞開心扉,走進本不相識的人的世界,那些擦肩而過的,就不只是過客,而是真摯的友誼。

斑駁的紫色牆面一碗香辣滋味的雞絲米線。(作者供圖)
有路邊擺檔一家三口的其樂融融。(作者供圖)
也有襁褓嬰兒在爺爺堅實的背膀上伸手觸摸許願牌,彷彿在追逐一個未來的夢。(作者供圖)

短短幾天,我遇到無數生動的臉孔,有的人成為匆匆路過的風景,亦有人在我鏡頭的快門下成為長駐的記憶:有路邊擺檔一家三口的其樂融融,也有襁褓嬰兒在爺爺堅實的背膀上伸手觸摸許願牌,彷彿在追逐一個未來的夢。我記得那位四川小夥子,無畏地把生活建築在旅途上。他一次次選擇邊走邊做義工,既是省錢,更能與當地人建立真實的連結。還有那對熱情的年輕人,在青旅餐廳豪邁地邀我共進午膳,即使日後未必再見,那份坦率與熱忱讓我至今難忘。

我們總渴望留住美好——留住那漫天飛舞的海鷗,留住初見的驚豔,留住萍水相逢的熱忱。然而,生命如流,萬物有期。鷗鳥終須北歸,盛宴總會散場,同路人亦常在岔口揮別。就如同《千與千尋》裏那幕經典的海上列車,每個人都是彼此生命中的過客,強求的駐留,往往徒增悵惘,就好像執着於早已空寂的滇池長堤。

而很多時候,留個遺憾,給了我們一個回去的理由。一年後的4月1日,當我重回昆明,有幸抓住了鷗鳥的尾巴,讓我看到紅嘴鷗飛舞的壯景,亦為我這一年首尾呼應的旅程畫上圓滿的句號。雖是句號,並非終結。一程結束,意味着下一程的啟幕。

一年後的4月1日,當我重回昆明,有幸抓住了鷗鳥的尾巴,讓我看到紅嘴鷗飛舞的壯景,亦為我這一年首尾呼應的旅程畫上圓滿的句號。(作者供圖)

昆明的春意,不僅在於氣候的溫煦,更在於這片土地上人們流露出的、對生活本質的熱愛與對陌生人不設防的善意。旅行終究是向外的探索與向內的觀照交織的過程。當我們學會像昆明接納四季般接納旅途(乃至人生)中的一切相遇與別離、計劃與意外,以「任鷗去」的豁達擁抱流逝,以「待春歌」的期待擁抱未知,方能在這無常的世間,覓得一份自在從容的安然。心隨境變,處處皆可為春;步履不停,轉角自有故事。這便是春城昆明,以它的溫潤與煙火,教會我的第一課。

(《神州任我行》是一個以「香港女生獨自遊歷中國」為主題的旅遊專欄,內容包括她在神州各地的親身經歷、所見所聞、文化體驗與生活感悟」)

相關閱讀:

神州任我行|昆明:留鷗不住任鷗去 待春歸來聽春歌(上)

神州任我行|昆明:留鷗不住任鷗去 待春歸來聽春歌(中)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神州任我行|昆明:留鷗不住任鷗去 待春歸來聽春歌(下)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