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飛常觀點|完善置業階梯 鼓勵青年「上車」向上流

文/鄧飛

立法會近期有多個議案討論房屋策略,反映議事廳各黨派、各議員群策群力,集思廣益,希望優化房屋政策。而事實上,政府多次強調,土地房屋供應充足,意味着不會重犯昔日停建居屋、減少造地的錯誤,未來房產增值空間不大。筆者認為,當局有必要趁機檢討策略,完善房屋階梯,以增加市民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根據最新公屋輪候冊資料,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長達5.8年。對於急需住房的家庭來說,是一個沉重的負擔。為了縮短輪候時間,政府曾通過調整公私營房屋比例,將公屋及其他資助出售單位的供應維持在「7:3」。不過,在這種「重公營、輕私樓」以及「重出租、輕出售」的政策下,嚴重阻礙社會向上流。

若然細心留意,公屋在本地房屋總量佔比已經高達30.3%,遠高於其他國家及地區,如韓國、日本和英國等。即使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新加坡組屋,也是以售賣為主。香港公屋的高比例直接反映基層龐大需求的同時,代表政府房屋政策嚴重偏向提供租住公屋,而忽略了對房屋階梯的建設。

由於私樓供應稀少,房價高企,大部分基層市民以至一部分中產家庭「難以上車」。與此同時,資助出售房屋的供應比私樓更少,造成過去抽籤率極低,出現所謂「抽居屋難過中六合彩」。這種失衡的房屋現狀,嚴重扭曲市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尤其是一些本來有能力發憤上進的年輕人,包括大學畢業生,一畢業或「夠歲數」便立即申請公屋,做長工不求升職加薪,甚至寧願選擇「躺平」生活,以免喪失輪候公屋資格的消極情況。這種選擇向下流成為所謂公屋贏家的窘態無疑是整個社會的一種損失,也令到香港社會貧富懸殊、中產萎縮。

要解決香港的房屋問題,筆者認為政府需要採取更加積極的行動,提供更多置業階梯,以鼓勵人們積極追求自己的住房夢想。首先,政府必須重新檢視《長遠房屋策略》,隨着未來房屋供應增加,政府應考慮適度調整公私營房屋比例,並且要增加資助出售房屋的佔比,如居屋、綠置居、首置盤等供應量。同時。政府亦需要優化興建資助出售房屋的質量,提高其可互換性,從而吸引更多人選擇購買資助出售房屋。

此外,政府還應該優化資助出售房屋的抽籤及分配機制,包括研究設立類似公屋輪候冊的「資助出售房屋輪候冊」的可行性,甚或增加分配予單身申請人抽籤的單位數目,以提高分配效率。未來政府應重推「夾屋」,積極加強公私營合作,引入私人發展商參與,興建更多以出售為主的公共房屋,為夾心階層提供置業機會

歸根究柢,房屋政策不能一成不變。正如最初政府堅持減辣,最終選擇回應各方訴求,決定撤辣,政府也應該着眼於完善房屋階梯,增加置業機會,從而實現房屋市場的良性循環,讓更多人享受到穩定、安全的住房,並且累積一定財富,成為中產。

(作者為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教聯會副會長)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飛常觀點|完善置業階梯 鼓勵青年「上車」向上流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