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專題|議員憂房委會財務惡化 增建出租公屋或陷財政困境

【點新聞報道】房委會早前估計,綜合運作盈餘由2023/24年度的126億元,大幅下跌至2024/25年度的26億元,如果公屋租金不再調整,公屋營運方面可能會虧損高達11.7億元。儘管房委會會按機制調整租金,但隨着近年建屋量增加,有意見擔心房委會財政狀況將會持續惡化,有議員建議調整資助出售房屋比例解困,亦有人提出租置2.0計劃以增加收入。

房委會早前估計,綜合運作盈餘由2023/24年度的126億元,大幅下跌至2024/25年度的26億元。(點新聞圖片)

房委會開支增 議員擔心變無底洞

對於財政虧損,房委會解釋稱,主要來自假設員工薪酬開支增薪3.5%,清潔和保安合約開支、維修及改善工程開支,價格水平分別增加3.5%和4.5%。會方按以往做法,於編製預算時假設租金水平不變,稍後會按機制檢討租金及按檢討結果調整租金水平。

房委會解釋,財政問題包括來自假設員工薪酬開支增薪3.5%。(點新聞圖片)

公屋聯會主席文裕明表示,現時房委會加租會有較大迴響,特別是經濟不景氣,政府帶頭加租推動通脹,會令部分市民不滿。他又提到,房委會收入有周期性改變,再加上部分數據經常滯後,促請房委會改善計算方式,與時並進,「如果現在加租,過一兩年就減租,只會自討沒趣」。

立法會議員洪雯則認為,房委會公屋租金收入將於短期內無法彌補經常性開支,擔心未來10年有大批建屋項目陸續推出,導致建築成本顯著增加,拖累房委會財政,如果計算房委會幾乎免費領取土地興建公屋,這筆數必定是蝕本帳,如同「無底洞」。她舉例指,政府花費接近500億元,搬遷沙田污水處理廠,又耗資數以億元挖岩洞,安置鑽石山配水庫,以便騰出空地興建公屋,「房委會看似損失不大,但政府不計代價騰出土地的後果,是政府庫房出現巨額虧損」。

政府花費接近500億元,搬遷沙田污水處理廠。(政府新聞處)

洪雯:出租公屋比例過多 應調整出售房屋數目

被問到解決方法,洪雯回應指,政府應該調整資助出售房屋比例,增加收入的同時,也有助夾心階層或「窮中產」置業,完善本港房屋階梯。她認為,香港房屋問題成因在於資助出售房屋供應短缺。以居者有其屋計劃為例,政府為穩定樓市,曾宣布停止興建,直到2011年重推,2014年首次放售,其間10多年沒有新建居屋在市場流轉,復售後的居屋供應亦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洪雯認為,香港房屋問題成因在於資助出售房屋供應短缺。(受訪者供圖)

翻查最近5次居者有其屋計劃的超額申請倍數,由2018年的60倍上升至2019年高峰期的62倍,即使近年受環球經濟疲弱、美聯儲加息等因素影響,但超額情況於2023年仍然高達18倍。如果以平均次數計算,超額申請倍數為39.8倍,進一步反映市場有強烈的需求。

至於出租公屋供應,洪雯強調,香港已有近3成房屋屬於出租公屋,相比之下,新加坡房屋結構中公屋住戶比例約4.6%,日本大概6%,歐洲公屋比例最高的英國亦只有20%左右,「香港出租公屋比例遠超世界多個國家及地區,根本不缺這方面的供應」,沒有必要大幅度增加。

如果以平均次數計算過去五次超額申請,倍數為39.8倍,進一步反映市場有強烈的需求。(點新聞圖片)

公屋拖累上流動力 香港中產萎縮

坊間流傳「得公屋者得天下」,洪雯形容,有關說法反映許多基層市民選擇「躺平」,不工作,不加薪,不升職,從而達致獲批公屋,成為所謂「人生贏家」。她引述有企業家抱怨,有被選為未來之星的員工為求符合公屋申請資格而放棄工作,公屋輪候冊非長者一人家庭平均年齡36歲,當中大約4成持有大專或以上學歷,有能力找到更合適的工作,賺取更高的收入,這類現象變相減低基層市民向上流的動力,造成香港中產進一步萎縮,成為更嚴重的「M型社會」。

洪雯又提到,本港勞動人口參與率遠低於內地、澳門和新加坡等地,很大程度上同香港出租公屋比例過高有關,例如過去10年,每年平均只有1%公屋業主交出單位,許多人繼續死守公屋,令出租公屋成為部分市民的終點,而非踏腳石、中途站。儘管政府近年收緊公屋富戶政策,加強抽檢,但洪雯認為無補於事,「政府一味踢走公屋富戶,又不增加夾心階層和『窮中產』的置業選擇,只會令房屋問題惡化」。她重申,調整資助出售房屋比例是解決問題癥結的重點之一。

本港勞動人口參與率遠低於內地、澳門和新加坡等地。(點新聞圖片)

文裕明:擔心經濟惡化 不贊成大幅調整

亦有意見認為,現在並非擴大資助出售房屋比例的好時機。文裕明表示,相關政策要視乎整體經濟,政府必須審時度勢後才可以作出大幅度調整。目前經濟低迷,復甦不及預期,而且有惡化跡象,因此,出租公屋作為社會保障網,有其關鍵作用。

不過,文裕明認同,資助出售房屋選擇過少,「回歸前資助出售房屋都有6、7種」,促請政府推出更多包括綠置居、首置盤在內的單位,為夾心階層提供充足的住屋選擇,幫助基層向上流。

文裕明(右)認為,現時並非擴大資助出售房屋比例的好時機。(點新聞圖片)

引入公私營減輕成本 惟誘因不足影響落成量

以公私營協作,引入市場力量,是否可行方法?文裕明認為房委會要探討節源開流,例如引入創新科技,或透過公私營合作,降低建築成本。過往有居屋單位被人詬病「又貴又唔靚」,相信鼓勵發展商參與,能提升物業的質量。

洪雯對此有保留,形容現有項目對私人發展商的誘因不大,房委會建居屋是以1000元象徵式地價使用土地,以市價62折定價,相反,公私營協作要求地產商補約3成地價,單位以65折出售,又要求發展商自行承擔審批申請人資格等行政成本,「基本上要『蝕本』,如何指望樓宇的品質會好? 」她直言,普遍發展商只不過配合政府做善事,難以增加大幅資助出售單位的數量,提倡政府為私人發展商提供更多支援措施,做到「保本微利」,增加政策可持續性。

洪雯形容現有項目對私人發展商的誘因不大。圖為房屋局局長何永賢出席樂建居計劃。(點新聞圖片)

陳學鋒:重推租置減輕政府負擔 實現財富再分配 

除上述辦法之外,近期亦有議員提出重推租置計劃,讓出租公屋的市民可以成為業主,減輕政府財政負擔。立法會議員陳學鋒指出,政府當下擁有近80萬個公屋單位,可以在無需投入額外資源以及不影響現有租戶居住權的情況,達成財富再分配。他估算,如果政府選擇將20至30年樓齡的單位分10年賣出,每年可帶來收入高達100億元,可創造高達1000億元的收入。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018年的一項研究顯示,自置居所比率較高的經濟體系相對比率較低的經濟體系,財富分配通常較為平均。陳學鋒認為,透過租置2.0或新租置計劃幫助市民置業,能有效地減輕香港貧富懸殊的現況。

陳學鋒估算,如果政府選擇將20至30年樓齡的單位分10年賣出,每年可帶來收入高達100億元,可創造高達1000億元的收入。(點新聞圖片)

被問到會否擔心影響公屋申請者輪候時間,陳學鋒指出,1998年至2005年首次推行「租置計劃」期間,共售出約14萬個公屋單位,其間公屋輪候時間未有延長,反而逐年縮短。過去的經驗顯示,只要新建公屋單位配合,租置計劃不會對公屋輪候時間造成負面影響。

陳學鋒補充指,現時房委會每年約可回收8700個單位作重新編配予輪候冊申請人,約佔整體公屋單位1.1%。假設租置2.0初期每年出售5000至10000個單位,按比例推算,對輪候編配單位的影響不大。

無論是周期性抑或是永久性,房委會財政狀況已有明顯惡化跡象。政府曾經提到,未來十年,政府已覓得足夠土地,以提供約410000個公營房屋單位,可滿足在同一個十年期內308000個公營房屋單位的預計需求。由此可見,未來十年的公營房屋供應將會大幅度提升。面對如此龐大的公營房屋落成量,可以預料的是社會各界將繼續關注房委會如何平衡自身財務和市民需求。

(點新聞記者王俊傑報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專題|議員憂房委會財務惡化 增建出租公屋或陷財政困境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