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山野論道|創科連接大灣區(九):解決生物科技企業的人才問題之補香港短板

文/導祖

上一期我們對一個城市留住和吸引人才的條件做了全場景分析,指出香港具備很多優勢,但要補足的短板經過抽絲剝繭的分析後也顯露出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1)改善住宅條件;(2)創造有利於科學家發展事業,取得合理經濟收益的環境;(3)營造科學交流互動的氛圍和圈層,從而滿足科學家的物質消費和交流互動需求,以及幫助實現他們對事業和金錢的合理追求。

我們很高興從特區政府最新公布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中看到,不少問題已經在規劃解決,導祖謹列出幾點本專欄一直反覆呼籲的:(1)增加創科土地,加強科研基建發展,包括港深創科園、新田科技城的發展,科學園和數碼港擴建;(2)增加創科人才住宿;(3)引進龍頭企業;(4)實現國際化引領,推動科技研發;(5)優化現行上市制度,加強扶持本港初創企業發展;(6)吸引更多海外資金投資香港的創科產業;(7)普及創科文化,提升整體社會創科氛圍,包括支援舉辦有助提升創科氛圍的活動等。前日年輕的香港青年科學家協會發起人之一磊兄弟,將拜會孫東局長的交流紀要公眾號也發給了導祖參考,發現青年才俊們無論對自身事業發展還是香港創科發展,都有很清晰的規劃訴求,而孫東局長的思路也是非常清醒的。所以本期就補香港短板,我們希望像用全場景分析法分解出香港的優勢和劣勢一樣,從底層邏輯將這些發散的訴求串起來,並破解環環相扣的解決之道。

營造科學交流互動的氛圍應是三塊短板中可最先着手的,這可以是一項營銷性工作,舉辦幾次大型活動,推送一些公益廣告,這是做了事,更重要應該是一項教育性工作,真正培養好奇心、求知慾和探索發現的精神,這是做成事。教育是一個系統性工程,綜合培養孩子們的德(情緒和社會感)、智(認知)、體(生理)全面發展,而創科意識的教育,便是在認知層面增加關於人體、地球、宇宙研究的自然科學(相對人類研究的社會科學)的比重。關於創科教育的問題,可以單獨成題獨立論述,本期不擬展開,只想着重指出的是,營造氛圍短期是一項營銷工作,增加各種規模各種形式,覆蓋全港、全國、國際的交流活動,如科學展覽、論壇等,而長期根本上則是一項教育工作,且教育不是灌輸,而是啟迪,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用心統籌安排。

營造科學交流互動的圈層是更進一步循序漸進的工作,朋友圈的重要性大家在生活中已深有體會,古云:「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為什麼「樂」?因為好友可以暢聊進行思想碰撞頭腦風暴。每個人都有知識盲點或疏漏,而交流有助於更好地解決面臨的問題。香港金融圈的圈層是比較多樣化且完善的,交流活動也比較豐富,金融才俊們多集中在灣仔到上環直線距離3公里的地理範圍,約頓飯都容易。而創科圈的互動相比就沒有那麼頻繁了,雖然數碼港、科學園及各大學都定期不定期舉辦各種交流活動,但各自分布在港島、九龍、新界卻是不能召之即來的,更重要的是,這個生態圈層還不夠厚不足以形成粘性,即個體離開圈層後不會感覺失落髮展受到阻礙。筆者曾經問過當年「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遠赴美國的研究生同學那邊的吸引力,除了實驗室條件的優越,產業界對創科的追捧,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是有更多「共同語言」的人,而這個「共同語言」就代表了圈層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所以,培養和吸引創科人才,本身就是形成圈層吸引更多創科人才的條件,這就要解決更加棘手的另外兩塊短板:改善住宅條件和創造事業環境。

創造事業環境,使科學家取得合理經濟利益,增加收入是改善住宅條件的其中一個基礎,另一個基礎就是去除房價的泡沫成分。作為華人,只有真正安家置業,才會真正屬於這座城市而用心奉獻。特區政府規劃多提供臨時住宿只能是短期之策,長遠而言還是要解決香港整體的房屋問題。就創造事業環境幫助科學家提高收入而言,離不開人、財、物三個要素,工作需要團隊,發展需要資金,落實需要物資。特區政府近期推出了不少吸引人才的措施,不知道是否有縝密的本港人才結構、需求數據支持決策,以及是否有針對人才結構缺陷的規劃,筆者認為,圍繞創科發展的社會科學層面的人才,包括金融人才,香港是充裕而且極具吸引力,無需再刻意以優惠政策去引進,政策引進的重點應該是具備專業能力、溝通能力、管理能力和執行能力的各層級創科背景人才。而在資金和物資支持方面,導祖前幾期就初創生物科技企業的融資、產業化、商業化路徑和可行方案有詳細的論述。

最難解決的是住宅問題,如前所述,單純提供一些臨時住宿無法使科學家扎根香港,只有在提高收入同時消除本港房價泡沫,使他們可以在香港置業安家,才能真正對這座城市產生向心力。而住宅問題又是牽涉到香港經濟結構改革的根本問題,作為推動其他工作的根源問題,是需要下決心解決了。在本欄目(香港經濟結構改革研討)系列中,導祖對通過法律手段收回新界土地、改革土地供應制度、填補公屋制度漏洞等解決住宅高價的各方面影響因素提出了建議。進一步研究發現,香港房價泡沫中有部分是建築人工成本導致的,根據測量師行的報告,香港的建築成本在疫情前比新加坡高51%,更是內地的數倍,其主要原因就是人工成本佔比遠高於其他地區,而導致這一現象的最重要原因就是香港建築市場的封閉保護,使得本地建築工人供不應求。當年西九龍高鐵站的造價由200億逐漸飆升到800億,工期數度延誤遷延數年就是建築業真實寫照。已經有心水清議員對無規劃低效大型基建,如中部水域人工島的預算和用途提出質疑,並呼籲引進外勞。

所以,引進外勞降低香港建築成本,從而部分消除房價泡沫,使創科人才們能夠更容易置業安家落地生根,進而形成圈層吸引更多人才流入,就成了解決人才問題的邏輯鏈。特區政府解決人才問題要做的第一步,應該是引進建築外勞。

更多閱讀:

山野論道|創科連接大灣區(八):解決生物科技企業的人才問題之香港優勢

山野論道|創科連接大灣區(七):解決生物科技企業的商業化問題

山野論道|創科連接大灣區(六):解決初創生物科技企業發展遇到的產業化問題

山野論道|創科連接大灣區(五):解決初創生物科技企業發展遇到的融資問題

山野論道|創科連接大灣區(四):不能用中介思維建設香港生物科技中心

山野論道|創科連接大灣區(三):伸出生物科技合作橄欖枝的灣區北岸

山野論道|創科連接大灣區(二):互聯網巨頭的橫向海外發展之路

山野論道|創科連接大灣區(一):互聯網領域還可能有獨角獸嗎?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山野論道|創科連接大灣區(九):解決生物科技企業的人才問題之補香港短板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