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立法會專題系列丨加快生地變熟地速度 制定建屋KPI落實問責制

特首林鄭月娥早前宣布未來數個月政府的重點工作,當中就包括加快建屋、協助市民置業安居的工作。(點新聞資料圖片)

現屆特區政府還有大約半年任期,特首林鄭月娥早前宣布未來數個月政府的重點工作,當中就包括加快建屋、協助市民置業安居的工作。隨着第七屆立法會議員正式履職,不少議員亦重點關注房屋問題,期望協助香港突破土地房屋不足的瓶頸,讓港人「住得好,買得起」。點新聞近日訪問了立法會議員黃元山和梁熙,了解他們對土地房屋問題的想法,以及應對房屋困局的解決建議。

黃元山:加快生熟地轉化 落實問責制

本屆立法會出現許多「專家型」議員,當中包括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黃元山。黃元山指出,團結香港基金過去就香港重要議題和不同政策範疇,如土地房屋、經濟、醫療及教育等,發表過多份研究報告,其中有關土地房屋的報告多達16份,他希望能將紮實的數據資料帶入議會,向官員、議員以及社會充分地解說政策。

黃元山表示,過去8年,公營房屋的建屋量,少了約十萬個單位。(點新聞資料圖片)

黃元山分析,香港土地房屋問題水深火熱,過去房屋供應量大幅落後,過去8年,公營房屋的建屋量,少了約十萬個單位,相當於1.6個太古城、13.5個彩虹邨,直接導致公屋輪候時間越來越長;而香港過去整整20年,沒有大規模推動城鎮化建設,導致缺乏土地儲備,只能依靠修改土地規劃的政策去覓地建屋,導致今日「彈盡糧絕」的狀況,「當香港房屋問題進入緊急狀態後,建公屋的機器是否也要進入緊急狀態?」

政府早前宣布已覓得350公頃土地,可滿足10年興建33萬公營房屋所需,並表示「北部都會區」及「明日大嶼」計劃,在15至20年後就能提供約100萬個單位,但黃元山認為,當前建屋計劃仍然是「頭輕腳重」,首5年興建公屋單位數目只佔10年計劃的三分之一,他預期未來5年公屋輪候時間將達到6.3年。

黃元山建議,建議在未來5年內,政府若想達到「3年上樓」的目標,需要額外落成12萬個單位。(中新社資料圖片)

故此,黃元山建議在未來5年內,政府若想達到「三年上樓」的目標,需要額外落成12萬個單位,但這些單位在政府現在的計劃上並不存在,立法會需要去幫助政府在房屋政策上拆牆鬆綁,由覓地、規劃到諮詢等,都要加快進程,加速由「生地」變成「熟地」,以及「熟地」上的房屋項目的整體速度,爭取在5年內實現目標。

事實上,長策房屋目標為政府的房屋供應提供了KPI(關鍵績效指標),但過往多年未能達標,涉事官員不見有任何問責的情況。黃元山表示,「在整個拖延的過程中可能難以揪出一個出問題的部門,因為大家都是『跟程序做事』,但少了公營房屋供應,是否也要有人負責?」立法會議員是非常樂意推動政府拆牆鬆綁,以目標為本去完成KPI,「行政部門是否能夠自我改革,拆牆鬆綁,重拾積極性,相信是未來行政與立法關係的關鍵因素。」

梁熙:官員薪金需與建屋KPI掛鉤

一直非常關注土地房屋問題的立法會議員梁熙,曾經在點新聞特別節目《俾我兩分鐘》進行「劏房兩日一夜體驗」,更加強烈地感受到解決土地房屋問題的必要性及迫切性。梁熙表示,政府最重要是加快「生地」變成「熟地」的轉換程序,因為現在覓地已有多種方法,無論是濕地緩衝區、郊野公園邊陲地等,都能在短期內做到,但從「生地」到建屋的時間,經常需要超過10年,光是諮詢期就要耗費5年,而新加坡、日本、韓國等地只需要約三分之一的時間。

梁熙指出,政府需要參考其他國際城市的先進做法,縮短規劃時間,並認為需要為政府官員制定建屋的KPI、落實問責制,「將薪金和KPI掛鉤,建立賞罰分明的行政制度。」

梁熙建議,政府官員制定建屋的KPI、落實問責制,將薪金和KPI掛鉤。(點新聞資料圖片)

對於申請公屋「三年上樓」的目標,梁熙分析若然政府想要短期內做到「三年上樓」的目標,每年需要有4萬個單位供應,但政府現時的土地只能滿足每年供應2萬個單位,而剩下2萬個單位空缺,其中1萬可以用提高土地地積比解決,增加住宅的比例;至於剩下的1萬空缺,一方面可以提供誘因,加快公屋寬敞戶流轉,另一方面可在將來的「北部都會區」和「明日大嶼」上,開放售賣遠期居屋樓花,令市民可在3至5年後收樓,進而縮短公屋輪候時間。

梁熙特別強調,改革房屋問題雖然非常困難,但為了社會整體利益,這是必須要做好的事情,希望在任期內,政府可以提出確實而且可行的時間表,落實「三年上樓」的目標。

(點新聞記者李斯哲報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立法會專題系列丨加快生地變熟地速度 制定建屋KPI落實問責制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