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品評四方|國家觀念的基礎是文化的認同

文/關品方

港大成立已110年,迄今為止共培養大約18萬畢業生。回顧過去,港大有不少知名的畢業生,他們的特點是有家國情懷,有文化認同,根植於中華民族。本文單談一位港大校友,近代中國的美學大師朱光潛。

朱光潛祖籍安徽桐城,是宋代理學家朱熹(桐城派)的後人。1911年,他13歲,入安徽桐城中學讀書。7年後,他考取獎學金,獲選到香港大學念教育。朱是近代中國著名的學者,除了美學之外,他又是文藝評論家及翻譯家。港大建校,初衷是「為中國而立」,有濃烈的國家觀念和民族認同感,求學無問古今西東,致力文化共融互動。朱光潛21歲從武昌來港,先在港大特設的預科班修習英文,翌年正式轉入教育系,修讀課程包括英國語言和文學,教育學,心理學等。當年他住在港大宿舍,從宿舍沿着小徑向山上走,不到一小時就可以登上山頂,遠眺維多利亞港。據朱光潛後來的憶述,在港大的4年學習生活,奠定了他一生教育活動和學術活動的方向,是生平的一大轉機。假如沒有得到港大留學的機會,他最終可能只是一個「冬烘學究」。

香港自1840年開埠以來,迄今已181年,不論國內外時勢如何變幻,始終是中國通往境外的一扇窗,西風東漸,西潮東引,擇優擷善,掀起壯闊波瀾,助力人民事業,香港在不同歷史階段,扮演過獨特的角色,為國家建設發展和民族偉大復興,發揮過積極作用。不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國家觀念和文化認同,永遠是香港安身立命的基本點。如果離開了「為中國而立」,香港什麼都不是。祖國長為港人在,港人去國何足存?處於21世紀的新時代,在「一國兩制」的特殊安排下,港人的家國情懷和文化認同是根本性的前提條件,估計這方面特區的管治團隊尤其是教育界的翹楚一定要有清醒的認知,才知道路在何方,才知道怎樣引領港人尤其是大學師生們向前走。朱光潛學貫中西而志存家國,就是一個極佳的例子。

本人於港大求學時期讀過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當年很受啟發。這些文章是他旅歐時期的作品,陸續寄回國內發表。他的思想滋潤一顆成長的靈魂,他的智慧培育一掬豐盛的心靈,引導青年沿着他的足跡,留學後回國報效人民。因為經歷,所以懂得;因為懂得,所以看見;因為看見,所以慈悲。朱光潛用深邃的智慧把心靈磨成一面鏡子,讓年輕人看清楚自己,想清楚人生。讀他的《來信》,彷彿聽到他的諄諄教誨,以商量的口吻教導年輕人:「我是這樣想。你呢?」

他的信,談的都是青年人關心和困惑的問題:閱讀,修身,戀愛,升學,人生目標,家國情懷;他為青年提供思考和體驗,總結做人的道理和人際相處之道;他強調教養和德育,學習的目的,為國家為人民;他真誠坦白,十二封信和年輕人心連心。如今回想起來,數十年往事都到心頭。特區政府負責教育事業的大人先生們,應向港人,尤其是年輕一代,鄭重推薦朱光潛,重溫這位港大校友的有關文章。

朱光潛的美學思想,在他《美學概論》中深刻論述。有關人性,人道主義,人情味,人文精神,以至唯物和唯心的辯證統一,以人為本的共同美感等問題,朱光潛結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提出一系列創新的美學理論,與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諧共融,修身齊家,以民為貴,命運共同)既深度吻合,又有重大突破性思維。資本主義一切從實利出發,私利至上,忘恩負義,年輕人被空洞政治口號誤導,往往對立對抗,立場先行,「老子天下第一」,凡事自我優先而忘乎所以,思之令人扼腕。期望特區政府負責教育的官員能夠跳出窠臼,不要忘記美育的重要性,以廣闊的視野,深刻的思維,培養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的審美觀,發展他們鑑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他們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質,通過學習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和《美學概論》,引領年輕人重上正軌,撥開紛紜的政治迷霧,開拓新境界,積聚正能量,愛國護港為人民,聚焦建設和發展。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品評四方|國家觀念的基礎是文化的認同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