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蕭瑟淺水灣 紅鳥憶生死

飛鳥三十一。

位於港島南部的淺水灣是香港著名景點,不少遊人曾到此一遊,但甚少有人留意到沙灘上有一座孤寂的雕塑。這座名為「飛鳥三十一」的雕塑,原來是紀念曾一度埋骨於淺水灣的女作家蕭紅。「飛鳥三十一」有何寓意?據悉,蕭紅常自比飛鳥,設計者以31隻鳥代表她31年的短暫一生,從北到南,從她的家鄉呼蘭開始,每一年都有一隻鳥落到她漂泊過的地方。鳥的顏色由白漸變為紅,代表她生命色彩的沉澱和積累,也反映其坎坷及漂泊的人生。

蕭紅塑像。

1934年,當時23歲的蕭紅創作了小說《生死場》,文壇巨匠魯迅親筆寫序言:「北方人民的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女性作者的細緻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

蕭紅與端木蕻良。

魯迅的經典評價,奠定蕭紅在文學史上抗日作家的地位。超世才華若不能遇到好時代,便注定要承受更多苦難。1940 年1月,蕭紅和丈夫端木蕻良一起來到香港。蕭紅做過多次關於抗戰、婦女問題和文藝問題的演講。香港的碧海藍天和鳥語花香暫時撫慰了她漂泊的心。一年間,她完成小說《呼蘭河傳》以及《馬伯樂》、《小城三月》等重要作品。

曾居樂道 留醫瑪麗

與當時許多文人一樣,蕭紅生活窮困潦倒,寫小說賺的錢有時不足以果腹。美國作家史沫特萊曾到蕭紅位於尖沙咀樂道的住處拜訪,驚訝於她居住條件的簡陋和生活的寒酸。患肺病的蕭紅,由於史沫特萊等友人協助,才住進瑪麗醫院。

蕭紅與生母姜玉蘭。

日本侵略者將戰火燒到香港,1941年香港淪陷。連天的戰火中,蕭紅拖着病軀被人抬着從九龍逃到港島,又在港島西躲東藏、山上山下地逃命。 蕭紅在香港居無定所,她當年曾居住過的尖沙咀金巴利道諾士佛臺3號,該處如今已是一條夾在高樓中間的酒吧街。蕭紅居住過的另一處——尖沙咀樂道8號時代書店二樓,現同樣也找不到一點昔日的痕跡。 戰時醫藥緊缺,食物匱乏,這對蕭紅都是致命打擊。1942年1月 22日,蕭紅在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的臨時救護站含恨離世,31歲的年輕生命就此凋零。香港成為蕭紅漂泊生涯最後停泊地,她的骨灰一半埋在淺水灣(1957年移葬廣州銀河公墓),另一半則埋在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的一棵大樹下。

「淺水灣頭思祖國,年年香島掩詩魂。」廣東詩人蘆荻的詩句表達了後世對蕭紅華年早逝的追思。「飛鳥三十一」雕塑前,偶有海內外遊人在此追憶蕭紅短暫而淒美的一生,感念這位對故鄉和國家、民族充滿深情與眷戀的女作家。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

一半骨灰埋聖士提反樹下

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潘耀明坦言,蕭紅的作品在海外影響很大。幾年前,日本一位漢學家請他一起到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祭拜蕭紅。但物換星移,70多年前蕭紅的骨灰究竟埋在哪一棵大樹下,雖多方尋找,仍難以確定。 蕭紅匆匆地來,給香港播下文學的種子;她又匆匆離去,留給後世無限的悵惘。

蕭紅小檔案

1911年6月1日,出生於黑龍江省呼蘭區

1919年,喪母 1933年初,參加《國際協報》徵文,開始文學創作

1933 年10 月,與蕭軍自費出版作品合集《跋涉》,引起文壇關注

1934年,與文壇巨匠魯迅首次會面

1935年,出版成名作《生死場》

1937 年, 與端木蕻良初次見面,開始創作長篇小說《呼蘭河傳》

1938 年,與端木蕻良等人創作話劇《突擊》,公演後轟動西安

1940 年,日軍侵華之下,與端木蕻良從重慶飛抵香港

1942年1月22日,在香港聖士提反女校臨時救護站病逝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蕭瑟淺水灣 紅鳥憶生死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