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來論|香港新一輪市郊化應從速啟動(四):非聯招本地生不能只崇洋媚外

文\陸頌雄

如筆者在早前文章所述,香港的市郊化或者大灣區一體化遠較其它都會的構成都來得複雜:一是「一國兩制」在制度上的差異,包括教育制度;二是大灣區的城市中,與香港GDP相當的已有深圳及廣州,而深圳與香港相鄰,變相令本港外溢的需求需要越過深圳市中心,到達深圳市郊、東莞、惠州或者珠海,與其它都會城市發展或灣區發展來得複雜得多。但在小市民的角度,是否移居至灣區城市居住,除了交通問題外,家庭能否適應也十分重要,尤其是下一代的教育也是重要考慮之一。筆者認為,解決問題的根源應從大學着手,為考取內地高考的香港本地生劃設標準線,給予有條件取錄(CONDITIONAL OFFER),為這些非聯招本地生給予合理甚至吸引的回港就學途徑。

現時,本港八間大學每年一年級收生人數約1萬8000人,本地生與非本地生的比例約為80:20,而本地生的學費經政府補貼後,為每人每年42100港元;而本地生中,又分有經聯招(JUPAS)入學與非聯招入學,比例又約為80:20,即每年約有16%的大學一年級學生是經非聯招入學本地生;而這16%即約3000人當中,又有近30%用IB學歷錄取、近20%用英國GCE學歷錄取、近30%用本地副學士學歷錄取。餘下約20%中,則是經美國SAT學歷、內地高考或者其它學歷取錄。

教育是每一位家長最關心的問題,當然不同家庭對教育有着不同的側重點,有些關注德育、有些着重英文水準、有些着重人際脈絡,但筆者相信大部分家長都比較着重下一代能否考入心儀大學,以便進入職場時擁有一張更好的入場券。當然,升讀大學不是求學的唯一目的,職業教育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在此不再詳述。

作為一個香港家長,如果我移居灣區城市,我會需要額外來回香港市區的交通時間、需要適應內地不同的生活習慣,可以換取更舒適的生活空間、更多的文化衝擊、更大的職業發展空間,不過換不來的卻是下一代升讀國際頂尖大學的機會。如果我居於香港,於香港的中小學就讀,入讀香港的大學的資助學額機會遠比在灣區當地就讀中小學為高:因為每年只有約600人、即4%經過非聯招的其它途徑入讀香港的資助學額,其中就包括經內地高考,對學子而言完全不吸引。

可能有人質疑,只要是金子,在哪裏都可以發光;只要是人才,考哪個試都可以輕鬆過關。不過,對家長而言,誰不願意竭盡所能,在合法合理合情的狀況下助力一把?因此,收入較高的香港家長,寧願花額外的金錢讓下一代考取較適合孩子的IB課程、又或者在英國考GCE再回港就讀;而一般家長就寧願下一代經聯招入學,因為即使成績不太理想,只要選科時策略得宜,亦能入讀心儀學校或學科。在短中期而言,香港的大學的國際排名仍然會是首屈一指的,因此入讀香港的大學亦會成為香港學生的一個心願。在現實情況之下,這亦成為港人難以離開香港居住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當然,現時亦有不同方法突破這種限制:例如在內地入讀港人班,修讀考取DSE的課程;較富裕的可能入讀國際學校,考取IB或SAT,再經非聯招方法入學,但這並非一般家庭能力可以負荷,無論是金錢負擔又或者認知上而言,一般人亦不敢將下一代的未來押在另闢蹊徑之上。在灣區城市,內地高考課程始終是選擇最多、配套最多的課程,包括學校的選擇和學校外的配套、補習之類。因此,修讀高考課程、入讀香港的大學亦會是最容易,亦是結果最好的選擇。

2019年廣東省的高考理科生只要考取390分(廣東「一本線」分數),就能基本入讀內地大學本科,文科則要455分;而同年香港中文大學入讀的廣東省非聯招非本地生則需最低理科636分或文科618分,所以通常來港就讀的也是「狀元級」;雖然同年香港本地考生入讀中文大學最低需要332233即16分,但實際上入讀理科或文科的Lower Quartile 成績均為21分。因此,筆者認為,如果香港政府真的希望灣區能深度融合,可以考慮將考取內地高考的港人獨立處理,給予額外資源有條件取錄 ,例如達到「一本線」相約的分數,或者中英文達致相當水準,就能入讀香港大學的資助學額,解決港人移居其它灣區城市的困擾。

筆者相信大學教育不是唯一通往成功之道,但是對一般家庭而言,入讀優質大學將會是社會階層流動的唯一方法。因此,如果政府希望一般家庭亦能參與大灣區融合之中,從大學資助學額分配入手,將會是根本之道。

(作者為工聯會立法會議員)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來論|香港新一輪市郊化應從速啟動(四):非聯招本地生不能只崇洋媚外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