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來論|「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對香港的挑戰與機遇

文/陳曉林

今年5月全國兩會期間,中央已開始部署未來經濟發展新思路。習近平主席在兩會上指出,要發展國內和國際雙循環,更着重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學習領會習主席講話精神,結合香港當前實情,筆者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對香港的挑戰與機遇有以下三點深刻的感受和體會。

一、香港若不處理好新冠疫情,將面臨空前的經濟危機

8月20日,在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習主席提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要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就「一體化」而言,長三角目前已領先粵港澳大灣區。無論就大灣區「一體化」還是「高質量發展」而言,主要障礙都來自香港。

目前本港累計有5049宗確診及1宗疑似個案。筆者認為,香港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經被修例風波和新冠疫情折騰了一年半。香港的疫情仍未受控,通關遙遙無期。若到今年年底,特區政府還未能建立起有效防疫機制,香港內部不能恢復正常的經濟和社會運轉,外部不能恢復人員正常往來,那麼,香港簡直與孤島無異,將面臨空前的經濟危機。苦口婆心,忠言逆耳,希望特區政府和廣大市民齊心協力,同心抗疫,與有關方面協商盡早通關,聚焦經濟和民生問題。

二、香港若不盡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將喪失良好發展機遇

眾所周知,粵港澳大灣區是習主席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發展戰略,是我國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

其實,我國還有兩個地方有建立大灣區的意向:一是長三角,擬建成環杭州灣大灣區;二是京津冀,擬建成環渤海灣大灣區。但中央爲什麼首提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筆者認爲,因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的加速推進,標誌着我國三大活躍經濟體中的華南地區也上升到了國家級區域經濟戰略高度,並且在國內形成了京津冀(華北)、長江經濟帶(華東)、粵港澳大灣區(華南)三大區域經濟戰略格局。其中雄安新區是華北區域戰略的重點,長三角是華東區域戰略的核心,粵港澳大灣區是華南區域戰略的主要落腳點。

此外,粵港澳大灣區因爲有港澳的存在,具有「一二三四」的特點,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獨立關稅區、四個核心城市,這是我國其他地方所沒有的優勢。目前深圳的GDP已經位列粵港澳大灣區四個核心城市之首。深圳科創能力強:有華爲、中興、華大基因、大疆、平安、騰訊等世界級科創領先企業。深圳包容性高:「來了都是深圳人」的開放包容理念吸引了全世界優秀人才的到來,深圳不愧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這是世界上三大著名灣區所具備的共同特點。有人開玩笑說,香港再不努力,將可能變成深圳市的香港區。

因此,筆者認爲,香港必須盡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要素有序、自由流動發展,才能共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榮光,未來才有良好的發展機遇。

三、香港若不重視發揮在國家「雙循環」發展格局中的獨特優勢和作用,將喪失發展良好機遇

「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作出過重大貢獻,發揮過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是2018年習主席在會見港澳同胞慶祝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時特別指出的。改革開放初期,香港利用歐美市場配額等優勢,爲內地帶來大量出口訂單,助推內地融入全球產業鏈。但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香港的角色與作用,必須隨着國家不同階段發展戰略作出新的調整,才能從國家發展中「分得一杯羹」。

筆者認爲,特區政府應盡早做好謀劃,搶佔先機參與國內國外「雙循環」發展新格局,積極主動參與國家「十四五」規劃,爭取香港在規劃中有新的定位和發展機遇。一是要更好發揮香港在國家高水平開放中廣泛聯繫國際的優勢,將角色從以前「引進來」調整爲「走出去」,攜手內地企業,共同開拓國際市場;二是更好發揮香港國際化專業服務優勢,拓展和優化國際服務網絡平台,爲內地企業提供更多諮詢服務和支持;三是更好發揮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的作用,提供投資融資和諮詢等服務。強化香港作爲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支持內地企業在香港設立資本運作中心,開展融資、財務管理等業務;四是依託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建設參與「雙循環」發展新格局,利用香港聯通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優勢,發揮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推動解決香港各種深層次矛盾。

(作者為香港紫荊研究院特約研究員、香港金融管理學院客座教授)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來論|「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對香港的挑戰與機遇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