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來論|粵港澳大灣區亟需盡快推進醫療互助

文/葉建明

一場疫情,令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人流隔絕8個月,同時令大灣區融合短板凸顯,其中極為明顯的就是醫療協作和互助。在今年極端情況下,更彰顯促進大灣區醫療互助的重要性。

香港有數十萬老人在大灣區養老。疫情期間兩地分別14天的隔離,令他們無法回港看病或復診,甚至由於兩地用藥不同,包括香港的處方藥內地沒有,一些長期服藥患者不得不求助於團體以特殊渠道、特殊方式供藥。

由於內地與香港醫療體制存在較大差異,大灣區城市間醫療資源互通與協作不可避免存在障礙。這次疫情將障礙放大了。目前大灣區有港人約50萬,除了養老者,還有在大灣區創業、就業、就學者。雖然醫療體制有差異,但他們的需求是沒有差異的,那就是希望在大灣區的任何地方都能夠獲得優質、便利的醫療健康服務。醫療健康是基本需求,盡快推進大灣區醫療互助,有助於港澳更順暢地融入大灣區,港人在大灣區其他城市才沒有後顧之憂。

特區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日前表示,為便於長期居於大灣區的醫管局病人就診,政府正研究一次性安排,讓他們毋須返港,便可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覆診。這是為此類病人提供的另一個選擇,服務收費與本港相若。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是大灣區醫療協作的先行先試者,即便是常態下,香港的「長者醫療券」都可以在這裏使用。此次港人可以在港大深圳醫院覆診,邁出了重要一步,但「一次性安排」遠遠不能滿足在粵港人的長期需求。另外,此次香港在以廣東為主力的內地支援隊的協助下,落實普及社區檢測計劃,雖然是特例,但體現了利用內地資源、實現兩地醫療協作、互助的優勢。這個「第一次」的經驗值得總結,可以為大灣區未來可能出現的傳染病風險提供「並肩作戰」的樣本。

粵港澳大灣區是衞生健康共同體,醫療健康服務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在2018年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衞生健康合作大會上,三地衞生行政部門簽署《粵港澳大灣區衞生健康合作框架協議》,簽約26個合作項目。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三地在舉辦的第二屆大會上,簽署《粵港澳大灣區衞生健康合作共識》,明確提出「推動優質醫療資源緊密合作」,並就醫療技術、人才培養等多領域的62個健康合作項目交換文本。據悉,一系列計劃已經部署,包括推動大灣區內衞生健康數據交換共享,成立粵港澳傳染病聯合實驗室、合作建立醫院等。

但是,大灣區醫療協作既要有遠景規劃,也需要解決現實需要;既需要臨床醫學及醫學科研合作,也需要醫療資源互通。包括實現醫療服務互通、就醫信息對接、醫院救治、跨境轉診等民眾當下的迫切需求。

一些嘗試應該擴大試點。有條件的港人到港大深圳醫院覆診是一個好的開端。那麼,包括港人覆診和已經在深圳實行的「長者醫療券計劃」,有沒有可能擴展到廣州、東莞等地的指定醫院。與此相對應的是,港澳藥品可否放寬在指定醫院使用?

有保險公司推出「大灣區共享醫療保險」,在跨境醫療資源共享和服務方面,為大灣區客戶提供了便利。那麼,香港實施的「自願醫保計劃」,可否拓展到粵港澳大灣區醫院?

數字技術的發展,可以令大灣區實現遠程診療,為醫療網絡化全覆蓋提供支撐。但是如何實現線上、線下相通的醫療健康服務能力,還需要加上幾把火,更需要探討如何克服地區不同的障礙。

大灣區醫療協作與互助是必然之路。港澳醫療技術先進自不待言,但香港醫療資源緊張,看病動輒等上一年,公立醫院病床緊張,空間窘迫也是現實。而內地經過40年的發展,醫療水平突飛猛進,且病例眾多實踐經驗豐富,得到不少港人認同。如果實現大灣區醫療融合服務,將是整個灣區,包括港人之福。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來論|粵港澳大灣區亟需盡快推進醫療互助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