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論道|中國對日經濟反制態勢分析(二)

文/吳煒

在過去的一周國家對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囂張言論的反制措施招招迭出,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特朗普也互通了電話,強調共同維護二戰成果,共同反對法西斯主義及軍國主義死灰復燃。繼上周分析了商品貿易層面對日反制的整體態勢,本期文章將繼續從服務貿易、旅遊和投資方面進行研究。

根據UNCTAD數據,2023年日本對中國服務貿易出口額為70.59億美元,佔其全年總服務貿易出口(2066億美元)的3.46%,對其GDP的貢獻比重為0.17%。整體以技術型服務為主,呈現「一主兩輔」結構:商業管理諮詢、研發、知識產權等作為核心產品(佔比達64.9%),其中知識產權使用費佔比達25%,涉及汽車、電子、機械等產業的專利與商標授權;旅行服務(19.1%)與運輸服務(14.5%)為支撐性領域,分別對應242.5萬人次中國赴日遊客消費及中日貨物貿易配套的物流需求。

同期中國對日本服務貿易出口額達93.59億美元,佔中國總服務貿易出口(3811億美元)的2.46%。中國對日服務出口更聚焦數字經濟,佔比73.4%的商業服務為絕對主導,其中信息技術服務(軟件開發、系統集成、雲計算等)佔比最高,達68.9億美元,契合日本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迫切需求。運輸服務以22.8%的佔比居次,依託中國在中日航線的海運運力優勢,為雙邊貨物貿易提供物流保障。旅行服務佔比僅3.8%,中日雙邊的旅遊往來差距明顯。

2024年日本旅遊業貢獻達44.6萬億日圓(約2915億美元),佔其GDP(602萬億日圓)的7.4%。就業端直接支持600萬崗位,較2023年增長10%,間接與誘發就業約500萬個崗位,共計創造1100萬個就業機會,佔日本總勞動力(6700萬)的16.3%,住宿、餐飲、零售等與旅遊消費直接相關的行業受益最為顯著。2024年兩國互免簽證後,中國赴日遊客達698萬人(劇增188%),佔日本總入境遊客(3690萬人)的18.9%;消費額1.73萬億日圓,佔比達21.3%;人均消費24.8萬日圓,高於整體入境遊客22.7萬日圓的平均水平。作為一個老齡化國度,日本內需久振不興已是既成事實,只能依靠日圓貶值促進出口和吸引旅遊。旅遊及相關產業對整體經濟或影響不大,但對解決就業卻是至關重要。

該國服務業就業人口佔總就業(6800萬人)的70%以上,達4760萬人,其中服務貿易出口貢獻就業崗位的20%-25%,對華技術服務貿易出口估計支持5-10萬相關就業,主要集中於東京等都市圈的金融、IT及諮詢行業,這類崗位的生產率與薪酬水平均高於傳統製造業,成為日本就業結構優化的關鍵驅動力,但影響人口有限。

日本在華投資企業亦取得了較大收益。據日本財務省不完全統計,目前日本在華設立的實體有約31000家,2024年65.9%企業實現盈利,主要為汽車與消費品企業。從海外收益結構看,在華企業匯回收入約佔日本全球海外收入的10%-15%,金額約300至400億美元,成為日企海外收益的重要來源。不過日資也是我們國家重要的外資來源,截至2024年底,其對華累計投資額超1300億美元,居國家第三大外資來源國,直接或間接創造就業崗位約400萬個,是華東、華南地區勞動力市場的重要支持。

綜上所述,在現有客觀條件下,針對日本旅遊業進行精準反制是正確的策略,日本在該領域不具備對等反制的條件。認識到反制瓶頸,有助採取針對性措施補足短板,在未來的對日鬥爭中佔據更加主動的地位。

相關閱讀:

山野論道|中國對日經濟反制態勢分析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山野論道|中國對日經濟反制態勢分析(二)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