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煒
8月份,筆者在專欄文章《缺乏軍國主義反思的二戰加害國》中指出,未經徹底反思和改革的日本政治體制和文化存在着軍國主義死灰復燃的隱患,果不其然,剛剛上台不到一個月的日本政府負責人高市早苗就迫不及待地啟動了這個進程,在中國核心利益台灣問題上連番挑釁,直至赤裸裸地提出「存亡危機事態」進行干涉和威脅。
回顧歷史,日本以「存亡危機事態」為藉口發動的侵略戰爭包括甲午戰爭(聲稱清政府對朝鮮事態的干預威脅到日本的安全和生存)、九一八事變(藉口滿蒙是日本生命線,面臨存亡危機)、盧溝橋事變及全面侵華(聲稱中國軍隊挑釁威脅日本國家安全)以及太平洋戰爭(藉口美國的石油禁運威脅到日本國家存亡),殷鑒不遠。相信包括中國、韓國和東南亞諸國在內的廣大亞太國家對此藉口仍然記憶猶新。這個民族的特性,是能屈能伸,可以在敵強其弱時卑躬屈膝、滿臉諂媚以求生存發展,正如高市早苗在特朗普面前表演的那樣,但一旦事態及雙方實力發生變化,大概率是屬於「趁你病,取你命」的類型。所以,誰才是美國真正的威脅?與其不斷拿中國作為話題,不如正視日本右翼勢力渴望擺脫美國控制、獨立發展軍備的深層戰略意圖。
今日中國,已非百年之前。我們銘記歷史,團結奮鬥,自強不息,推動國家實力不斷增強,正穩步崛起於世界。本文僅從經濟層面分析中國對日反制的可能態勢。根據2024年貿易數據,中國是日本第二大出口目的國,出口額為1245億美元,佔總出口17.6%,僅比第一大目的國美國低不到3個百分點。
主要產品包括集成電路(對華出口佔該產品總出口45.6%)、具有獨立功能的機械(包括半導體製造設備等,對華出口佔總出口72.5%)和汽車(對華出口佔總出口6.7%)。中國為日本前兩大類產品的最大出口市場。儘管存在中國台灣、韓國等潛在替代市場,但它們的需求規模均無法替代中國。對華出口貿易支撐了日本約2至3%的GDP,並關係到約500萬人的就業,約佔其總就業人口的7%,其戰略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這三項產品進口佔中國該產品總進口額的比重分別為5%(集成電路)、30.4%(半導體製造設備)和15.4%(汽車),其中,集成電路和汽車均有充分的國產替代和海外替代供應商,半導體設備因佔比較高,來源地多樣化,潛在替代供應商包括國產替代、韓國和新加坡轉口。目前,日本對中國的供應具有比較競爭優勢,較難替代的主要產品有光刻膠、半導體製造設備(如蝕刻、沉積和測試設備)、高端材料和零部件(如硅晶圓、化學品、精密機械等)。
中國對日本出口額為1520億美元,處於順差狀態,佔中國總出口比重不大(4.2%),主要產品包括電話機(對日出口佔該產品總出口3.7%)、計算機(對日出口佔總出口6.8%)和機動車零部件(對日出口佔總出口8.2%),凸顯日本市場地位的萎縮。而這三項產品進口佔日本該產品總進口額的比重分別為60%(計算機)、48%(電話機)和20.5%(機動車零部件),雖然佔比較高,但日本可以向越南、印度、韓國、泰國、墨西哥、德國等國尋求替代供應。目前,中國對日本供應具有比較競爭優勢,較難替代的主要產品有稀土元素、鎵和鍺、製藥活性成分和中間體。
綜合上述分析,從雙邊貿易的市場地位上,中國明顯高於日本,丟失中國市場將明顯影響日本相關產業的發展,但未必會沉重打擊其整體經濟。而在高科技供應鏈上,雙方均有互相制約的產品。中國務必要加強卡脖子產品的科研突破,以確保在未來的對日鬥爭中佔據更加主動的地位。下一期,筆者將從經濟的其他層面,包括服務貿易、旅遊和投資,分析中國對日反制的態勢,敬請期待。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