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吳煒
8月26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有記者提到日本政府通過外交渠道呼籲亞歐各國不要參加9月3日在北京舉行的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和閱兵儀式,更聲稱相關活動過度聚焦歷史,希望各國謹慎考慮。聽到這種奇談怪論,筆者只感到一陣反胃,腦海中浮現出影視劇中諸葛孔明痛罵王朗的名言「這世上竟有如此厚顏無恥之徒!」中方發言人回應,已就此向日方提出嚴肅交涉,要求日方澄清。
日本作為二戰的挑起國之一,對亞洲各國尤其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戰爭罪行如南京大屠殺、慰安婦制度和731部隊等證據確鑿,罄竹難書。但是戰後,在美國出於冷戰和地緣政治需要的默許下,日本當局通過一系列政治、文化和敘事策略,充分利用日本文化中的物哀和悲情元素,居然把自身打造成了受害國形象,不斷渲染強化本土遭受的空襲和原子彈轟炸,卻刻意淡化和選擇性遺忘其對其他國家的加害歷史。每年3月10日,東京都會舉行大空襲展覽和紀念活動;每年8月6日廣島和平紀念公園和8月9日長崎和平公園,當地政府也會舉行默哀和紀念儀式,博物館配合舉辦系列展覽。再加上修改教科書和影視作品的強化,年復一年的活動下來,在日本民眾尤其是年輕人心中,這個二戰加害國反倒成了「二戰受害國」。
誠然,日本人民也是戰爭的受害者,但是施害的根源是什麼?日本當局長期迴避、顧左右而言他甚至捏造謊言,其根本原因就是不願與軍國主義進行切割。每年8月15日(即1945年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日子),其國內舉行的「終戰紀念日」(為避免戰敗回憶沒有使用「戰敗紀念日」)由國家元首、政府首腦親自出席,悼念的戰死者包括了侵略士兵和各級戰犯,更遑論部分政客明目張膽參拜靖國神社。軍國主義脫胎於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和神道教文化,在明治維新推翻幕府統治後主宰了日本政治經濟生活,加上島國心態和資源匱乏的現實,構成了對外侵略擴張的思想基礎。
戰後的德國與納粹主義做了徹底切割,任何涉及鼓吹納粹的言行甚至手勢都涉嫌違法,從而走上了新生之路,與歐洲重新融為一體。而日本當局對軍國主義卻始終遮遮掩掩不敢面對,其思想無論內容還是形式均存在死灰復燃的可能,近年在地緣政治的博弈下更是蠢蠢欲動,成為亞洲和平的隱患,令各鄰國時時警醒。
謊言重複1000遍,連自己都相信了。日本政府正是在這種「戈培爾效應」下,真的把自己當成了二戰受害國,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去阻止真正受害國和戰勝國的紀念活動。建議日本本土戰爭紀念活動應該將悼念對象予以區別,如果真心為了和平,不應同時紀念侵略分子;還應同時加入軍國主義的反省活動,如果刻意拒絕而使軍國主義幽靈始終徘徊在日本列島上空,將令人懷疑嘴上和平只是為了隱忍一時,所謂「和平憲法」的字眼也是隨時可以更改的。如是,中國的抗戰紀念活動和閱兵儀式就是旗幟鮮明地提醒全世界人民,警惕和反對潛伏的日本軍國主義,並予以鄭重警告!
相關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