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後|解密!西方如何通過各種制度控制學術圈之一

文/張俊獅

上一期《西方教科書與話語權》我們聊到,西方教科書市場被少數出版社牢牢壟斷,這些機構幾乎掌控了知識輸出的門檻,甚至能將錯誤觀點包裝成正統內容,誤導世界無數讀者。

但一個更值得深究的問題隨之而來:教科書要走進課堂,必然要經過學術體系的層層環節,為何這些明顯的錯漏不僅沒被攔截,反而被院校、老師們反覆傳播,最後變成學生手中的權威教材?

要解答這個問題,得先看清學術體系的核心構成,即院校、老師與學生,這三者本該是知識的獲得者,卻在現實中形成了集體失察的局面。更令人警醒的是,筆者在以往本專欄多次所指出的教科書問題,全部都有真憑實據支持,絕非憑空捏造。

另外所有內容都是明白顯淺,筆者以前所揭示的,並非深奧難辨的理論漏洞,而是普通人稍加留意就能發現的明顯錯誤。

可是非常奇怪,這些錯誤偏偏能繞過所有審查,從出版社的編輯部走到課堂的課桌上,最後被老師照着講、學生認真學。

認真想想,這樣的傳播鏈條其實相當恐怖:一個以求真為核心的系統,居然成了錯誤信息的幫兇,而這一切的源頭,要從院校和老師選取教材的潛規則說起。

先來看第一個關鍵問題:為什麼全世界很多大學院校沒能發現教科書裏的錯誤?

答案藏在跟風名校的普遍心態裏。幾乎所有大學都希望證明自己的教學水平與國際接軌,而接軌最直接的體現,就是選用那些全球知名院校認可的教材。

比如美國的哈佛、麻省理工這類頂尖名校,它們的課程清單裏列了哪本教科書作為教材,全球很多大學設計課程時都有參考。很多院校會想:名校用的教材肯定經過了嚴格篩選,跟着選不僅能保證教學質量,還能避免被質疑,可謂一舉兩得。

老師們選擇這類教材,其實也有自己的現實考量。

畢竟在學術評價體系裏,穩妥永遠是優先選項。假如一位老師捨棄名校通用的主流教材,轉而選擇一本少有人知的非主流著作,學校管理層大概率會質疑:為什麼要選沒人用的教材?學生學完後怎麼和其他院校的標準對接?

這些質問不僅會讓老師花費額外時間解釋,還可能影響後續的教學評估。與其惹麻煩,不如跟隨名校的選擇,反正大家都在用,就算將來出了問題,也能以行業慣例為由規避責任,不必自己承擔風險。

可很少有人意識到,名校用的教材,本質上還是出自那幾家壟斷出版社之手,內容裏的錯漏並不會因為名校認可就自動消失。

比如一本講全球貿易的課本,可能會刻意強調西方經濟政策的優越性,卻對中國的成功經驗一筆帶過,甚至乎提也不提;一本談環境問題的教材,或許會把污染責任推給新興工業國,卻避談發達國家工業化時期的生態破壞。

當院校盲目跟風名校選擇教材時,其實是把這些錯誤直接打包送進了自己的課堂,最後變成學生吸收的知識來源。

除了跟風心態,出版社的另一個操作,更讓很多老師很難拒絕這些有問題的教材——那就是免費提供全套教學配套資源。

幾乎所有西方大型教科書出版社,都會為老師準備教學附加材料:裏面有現成的講義PPT,分章節整理好的練習題,甚至連考試卷都提前設計完畢。這些題庫涵蓋課本的所有章節,選擇題、簡答題、論述題應有盡有,有的還會附上詳細的參考答案,老師只要稍微修改幾處細節,就能直接用於教學。

要知道,一位外國的大學老師一學期可能要帶好幾個班的課,光是設計講義就需要查閱數量龐大的文獻,出試卷更是要反覆校對避免疏漏,這些工作往往要佔用課餘時間的大半。

現在出版社直接把教材送上門,相當於替老師完成了一半以上的備課工作,工作量大幅減輕。這個是非常吸引人的。

但這就形成了一種隱性的綁架:老師想要省時省力,就必須選擇這家出版社的教材;而一旦選擇了教材,就等於默認了裏面可能存在的錯誤。

由於篇幅關係,下期繼續。

相關閱讀:

新聞背後|西方教科書與話語權

新聞背後|西方教科書壟斷市場所帶來的影響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新聞背後|解密!西方如何通過各種制度控制學術圈之一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