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俊獅
上一期提到,西方學術界其實是被壟斷的。因為他們的教科書市場是一個壟斷的市場,而絕對不是一個開放的、自由的、公平的、充滿競爭的市場。不少人可能覺得,教科書出版社那麼多,這家不選還有下一家,總有得挑吧?但實際上,美國的資本集團早就通過一連串的收購、合併,把眾多中小型出版社組合成了幾個龐大的出版集團。現在的教科書市場,早就成了壟斷的天下。
一提到壟斷市場,大家大概能想到這種處境:幾乎沒什麼選擇餘地,商家拿出什麼,你只能被動接受。更頭疼的是,沒有競爭壓力,價格也會被抬到離譜的地步。所以接下來,我們就從「價格」這個最直觀的角度切入,好好看看教科書市場的壟斷到底有多嚴重。
下面這組數據來自專門研究美國教育領域的非牟利組織Education Data Initiative,按該機構2023年對教科書價格的分析結果。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挑了幾個最關鍵的點:
- 本科生一學年在書籍和學習用品上的花費,大概在339到600美元之間。
- 有25%的學生表示,自己得靠加班兼職才能湊夠買書和教材的錢;更讓人心疼的是,11%的學生為了買這些必需品,甚至得捱餓節省飯錢。
- 高達66%的大學生,在求學過程中都曾因為太貴,放棄購買或租用教科書這類課程教材。
看到這些數據,真的很難不震驚。美國作為大家口中的發達國家,居然有四分之一的學生要靠加班掙錢買教材;更有三分之二的學生,因為價格問題乾脆放棄使用教科書。要知道,就算有教科書,學生想學好都得費不少勁,要是連教材都沒有,成績能好到哪去?但現實往往比想像中更殘酷。該研究裏還提到,有十分之一的學生,為了買教材居然要餓肚子。
以前看古裝劇,總覺得「節衣縮食、寒窗苦讀求前程」是古代科舉考生的專屬場景,沒想到在今天的美國校園裏,居然也在上演同樣的故事。這些數據其實已經把真相擺在眼前了:正因為教科書市場被壟斷得太厲害,沒有競爭來約束價格,才會讓教材貴到學生負擔不起。
感慨完學生的處境,我們再來看看教科書費用的具體數字。同樣是來自2023年的報告,這幾個重點同樣觸目驚心:
- 2021/2022學年,大學生平均每年花在書籍和用品上的錢,已經漲到了628至1200美元。
- 一本實體教科書最貴能賣到400美元,就算是平均價,也在100到150美元之間。
- 教科書價格每年平均上漲6%,差不多每11年就會翻一倍。
這個漲幅有多誇張?大概是通貨膨脹率的三倍。從1977年到2015年,這幾十年間教科書費用足足漲了1041%。這些數字真的讓人咋舌。一本實體書能賣到400美元,平均一年花600到1200美元買教材,要知道這還是「平均數」,肯定有學生花得比這還多。而這一切的背後,還是壟斷在作祟:沒有競爭,出版社就能隨意抬高價格,讓教科書漲幅遠超通脹,每11年就翻倍。
再來看看這高昂的費用對學生的具體影響,同樣是來自該機構的研究重點:
- 大多數教授都認同,課程教材的費用對學生來說是不小的負擔。
- 有20%的學生大學課程不及格,原因居然是負擔不起教科書和教材費。
- 90%的教授都覺得,學生要承擔的教科書和教材成本實在太高了。僅僅是教科書的消費價格,就上漲了88%。
這裏最讓人震驚的,莫過於「五分之一學生因買不起教材不及格」。本該憑成績說話的課堂,居然因為「買不起書」這件事,讓學生輸在起跑線上。這背後,正是商業財團在教科書行業的壟斷,硬生生斷了部分學生好好學習的機會。而且有意思的是,不光學生覺得貴,連天天接觸課程的教授都達成了共識,教材費真的太不合理了。
看到這裏,我們其實可以把事情梳理清楚了:從價格就能看出,西方的教科書市場被壟斷得有多嚴重,幾乎沒有真正的競爭可言。而正因為壟斷帶來的「沒有選擇、沒有替代品」,就算教科書裏有錯漏,也不會被市場淘汰。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