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後|西方教科書與話語權

文/張俊獅

上一期我們聊到一個現實:西方教科書市場早就不是什麼「百花齊放」的樣子了,而是被少數力量牢牢壟斷,幾乎沒有真正的競爭空間。

有人可能覺得教科書是壟斷市場又如何?需要明白,其意義非常深遠。

因為知識的「壟斷」可不是說着玩的。

一般來說,一旦市場被壟斷,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普通人沒了選擇。就像你去便利店買飲品,而貨架上只有一種品牌,再貴再不合口味,也只能買它;教科書市場也是如此,就算書裏藏着錯漏,因為沒有別的替代品,學生和老師也只能被迫接受,這些問題自然就沒人去修正,年復一年地留在課本裏。

說到這,就不得不提美國那三家教科書出版社,即McGraw-Hill、Pearson和Cengage。這三家幾乎承包了美國80%的教科書市場,而它們背後的編輯團隊,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世界知識的把門人」。

這3間公司的出版社有他們的編輯團隊,雖然他們是誰,你可能都不認識,但他們卻壟斷了世界的知識,能夠決定世界上的人的認知。

別以為教科書的編輯工作只是簡單的整理知識及校對文稿,事實上,哪些內容能寫進書裏、哪些要被刪掉,幾乎都是他們說了算。

比如一門關於全球經濟的課,有心人可以選擇強調西方經濟模式的「優越性」,卻對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一筆帶過;也可以在講歷史事件時,只呈現符合西方立場的視角,隱去那些可能動搖其話語權的細節。

仔細琢磨一下,這件事其實挺讓人背脊發涼:就這麼一小群人,居然能間接決定全世界數以億計學生的知識內容。他們想讓你認識的世界,會被精心編排成章節;他們不希望你接觸的信息,就像從未存在過一樣,永遠不會出現在課本裏。

而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教科書幾乎是求學階段最權威的知識來源。我們都會覺得課本上寫的肯定是對的,長大後也會習慣性地以課本內容為思考起點。

久而久之,這群編輯的選擇,就慢慢變成了學生的世界觀:你以為自己認識的世界是客觀的,但其實是別人精心篩選後想讓你看到的樣子;你堅持的價值觀,或許也隱藏着故意植入的傾向。

這也就能解釋一個很奇怪的現象:為什麼西方不同出版社的教科書,就算封面和章節順序不一樣,裏面的錯漏和偏頗之處卻驚人地相似?

比如在講環境問題時,都習慣性地把責任推給發展中國家,卻避談發達國家工業化時期的污染歷史;在講科技發展時,只突出西方科學家的貢獻,對其他文明的科技成就輕描淡寫。

不是因為這些出版社「英雄所見略同」,而是它們背後的利益邏輯是一致的。只要這幾家關鍵公司達成默認的共識,就能聯手掌控全球的知識輸出方向。這種看似自由,實則壟斷的局面,聽起來像電影裏的劇情,可偏偏就是隱藏在「學術中立」光環下的真實狀況。

更深一層來說,這種對教科書的控制,其實是西方「軟實力」的一種隱形輸出。

不同於軍事、經濟這類「硬實力」的直接影響,軟實力的滲透往往更安靜、更長遠。通過控制教科書,西方可以把自己的價值觀、審美取向甚至政治立場,像種子一樣埋進下一代的腦海裏。

比如在講「民主」「自由」時,刻意把西方模式定義為唯一標準,讓學生潛意識裏覺得其他形式的民主都是不完整的;在講文化時,反覆強調西方文化的普世性,卻忽視其他文明的獨特性,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習慣性地以西方標準來評判世界。

而且別忘了,這些出版社背後都有龐大的商業集團撐腰。資本的本質是追求利益,所以教科書的內容選擇,永遠繞不開維護財權組織的利益這條底線。

比如某家出版社或媒體背後有石油財團支持,那麼在講能源問題時,就很難客觀談論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反而可能會弱化石油開採對環境的傷害。

如果背後是西方軍火集團,在講國際安全時,就可能會渲染軍備對國防重要性的論調,為軍火貿易找藉口。

這些偏頗的論點、被遺漏的事實,看似是獨立,實則都是在為財團和西方政府站台。

你可能會說:「難道就沒人質疑嗎?」確實有學者和教師發現過這些問題,但教科書的壟斷市場的現實讓質疑很難轉化為改變。

由於學校很難找到替代的教材,老師也沒有時間去做研究分析,學生也沒錢去買更多的書作研究參考,最後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久而久之,這些問題就成了教科書裏的「潛規則」,一代又一代地傳遞下去。

其實我們並不是要否定所有西方教科書的價值,而是想說:「學術中立」從來就不是真正存在於西方所把持的學術系統。這個是需要足夠的競爭和監督來保障。

但當教科書市場被壟斷、知識輸出被少數人掌控時,中立就成了一個美好的幌子。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學會用質疑的眼光看待課本。當然不是懷疑所有知識,而是意識到課本裏的世界,只是世界的一種觀點,而不是唯一的真理;只有主動去接觸更多元的信息,才能拼出一個更完整的世界觀。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新聞背後|西方教科書與話語權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