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舒城
持續43天的美國聯邦政府「停擺」正式結束。這場創下美國史上最長紀錄的「停擺」,表面上以民主黨妥協(8名議員倒戈)和共和黨保住核心訴求告終,實則暴露了美國政治生態的系統性潰爛,其遺留的創傷遠非一紙協議所能彌合。
特朗普在「停擺」結束後迫不及待地宣稱這是「共和黨的重大勝利」。從戰術層面看,共和黨確實實現了多項目標:其一,臨時撥款法案延期至2026年1月底,但未包含民主黨核心訴求——立即延長《平價醫療法案》補貼,僅承諾12月就此議題投票,為後續博弈留下空間;其二,特朗普政府借「停擺」推進「精簡政府」目標,雖在協議中被迫撤回部分裁員通知,但「停擺」期間已啟動超4000份聯邦僱員解聘程序,削弱了公共服務體系的穩定性;其三,民主黨內部裂痕公開化,8名議員倒戈暴露了其戰略分歧。這種結局契合特朗普的「交易藝術」——通過製造危機迫使對手妥協,從而強化自身敘事中的「強勢執政者」形象。
然而,這種「勝利」本質是政治毒藥的糖衣。兩黨互將「停擺」責任歸咎於對方「以民生為要挾」,強化自身敘事,共和黨為此付出了民意支持度的代價:NBC民調顯示特朗普支持率降至43%,66%民眾批評其經濟治理不力。更深遠的是,「停擺」加劇了政治極化的惡性循環——兩黨在醫保、移民等議題上對立進一步固化,未來預算談判可能面臨更嚴峻的「懸崖邊緣」策略。
然而,政治博弈的「勝利」背後,是美國社會承受的深重代價。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停擺」導致第四季度GDP年化增長率下降1至2個百分點;據BBC估算,「停擺」每持續一周將給美國GDP造成150億美元損失;航空業因空管人員短缺導致單日超500架航班取消、近4300架延誤,航空安全風險驟增;覆蓋4200萬低收入者的「補充營養援助計劃」資金中斷,食品銀行排起長隊;590萬戶家庭面臨取暖補貼延遲發放,在嚴寒中掙扎求生。
此次「停擺」絕非偶然,而是美國黨爭極化的必然產物;「停擺」不僅是預算之爭,亦是美國治理能力的潰敗。其一,財政立法程序已「徹底衰朽」——21世紀以來,國會從未在新財年前完成完整撥款程序,臨時撥款淪為常態,1974年設立的預算體系名存實亡。其二,政治極化侵蝕合作基礎,兩黨將妥協視為背叛。其三,民眾信任持續流失,蓋洛普民調顯示近八成美國人不認可國會工作,政府公信力在一次次「停擺」中消磨殆盡。哈佛大學財政專家比爾姆斯指出,「停擺」成本遠超表面損失,「機構關閉、合同凍結、服務中斷,這一切最終都由納稅人承擔」。
這場創紀錄的「停擺」沒有贏家:政黨可借體制漏洞贏得戰術勝利,但國家卻在持久內耗中不斷失血。當特朗普歡呼「我們正重新開啟我們的國家」時,食品救濟站前的長隊、機場滯留旅客的焦慮、無薪工作者抵押房屋的賬單,共同構成了「勝利敘事」的殘酷底色。某個政黨短暫的輸贏並不重要,一個超級大國在自我設計的政治迷宮中將民生福祉典當給了黨派權謀才真正值得深思。真正的贏家從未出現,但輸家早已明確——那些在政治博弈中被迫沉默的普通人,仍在默默咀嚼政治僵局帶來的苦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