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舒城
10月21日,機械臂砸向白宮東翼牆體,揚起一片煙塵。這座象徵美國政治心臟的建築,正為容納一個耗資2.5億美元的「頂級宴會廳」而自我瓦解。同一時刻,美國政府停擺進入第20天,大批僱員被迫無薪休假,110億美元民生項目被凍結。這場看似矛盾的場景——一邊是奢華建築的興起,一邊是公共服務的崩塌——恰似一枚硬幣的兩面,映照出美國政治中權力美學對公共責任的碾壓。
特朗普宣稱,新宴會廳將解決白宮長期「無法容納大型活動」的困境,替代「大而難看的帳篷」,未來可接待900人。然而,白宮現有國宴廳足以容納140人,歷史上從未有總統因場地不足而拆除核心建築。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特朗普曾在2019年政府停擺期間以「廚師休假」為由,用漢堡、薄餅等美式快餐招待橄欖球隊。從快餐到鍍金宴會廳的跳躍,暴露了其將個人形象工程置於國家治理之上的偏好。更耐人尋味的是,該項目由特朗普與匿名捐贈者「私人出資」——當公共程序被私人資本撬動,白宮的門究竟為誰而開?
政府停擺本應迫使所有非緊急工程暫停,但宴會廳項目卻在推土機轟鳴中加速推進。與之形成尖銳對比的是,聯邦僱員收到裁員通知,空中交通管制員短缺導致數萬航班延誤,低收入家庭食品援助計劃瀕臨中斷。特朗普政府甚至借停擺之名,凍結民主黨州110億美元基建資金,包括紐約供水系統、三藩市海濱公園等關乎民生的項目。這種選擇性犧牲揭示了一個冷酷邏輯:軍費與象徵霸權的建築不可動搖,而民生投入不過是黨爭籌碼。正如美國參議院少數黨領袖舒默的譏諷:「從民眾身上削減東西,沒送到需要的地方,反而交給了那些掌控全局的大人物們,首先就是特朗普手上」。
白宮擴建史從未如此急迫,詹姆斯·門羅增建門廊,西奧多·羅斯福改造國宴廳,均是為適應行政職能演變;而特朗普的項目,恰在政府停擺、民生凋敝時強行啟動。當白宮東翼的瓦礫被運走,當宴會廳的金色穹頂漸次升起,美國政治的荒誕性已無需修辭修飾。一個無力支付公務員薪水的政府,卻能揮霍2.5億美元建造宴會場所;一個凍結弱勢群體醫保的行政系統,卻對「私人捐贈」的巨額資金來源諱莫如深。其時機與規模均指向一個結論:在國家機器部分停轉時,帝國需要更鮮艷的裝飾來掩蓋裂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