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從中東歐國家波蘭,到東方華夏大地,經歷20小時的飛行,橫跨8000多公里的距離,44位來自波蘭華沙國際三語學校的波蘭孩子,來到中國重慶開啟為期7天的「中波文化交流周」活動。7天的朝夕相處,波蘭娃與中國家庭發生了怎樣奇妙的化學反應?

初來乍到 歡笑與眼淚交織的第一餐
長途飛行的勞累,加上身處陌生環境的不安,讓年齡最小的9歲女孩Misia無心享受寄宿家庭準備的豐盛大餐,剛吃幾口就忍不住哭了起來。
中國「影子夥伴」欣欣的父母一邊安慰她,一邊趕快拿來紙巾幫她拭淚,又幫她連結網絡,讓 Misia給遠在波蘭的爸爸媽媽打電話,以解相思之苦。
平復情緒後,Misia重新回到餐桌,欣欣的爸爸媽媽一邊給Misia推薦她沒見過的中國菜,一邊伸出大拇指表示「這麼小就離家這麼遠,你好厲害!」欣欣媽媽還在手機翻譯軟件的幫助下, 向Misia發出「拉拉手就是一家人」的邀請,Misia的中國體驗之旅,在歡笑與眼淚交織間開啟。

「這是魚、土豆絲、炒牛肉粒……」「還有鴨頭,重慶人喜歡吃鴨頭,你害怕嗎」10歲的Julia的第一餐就顯得熱鬧許多,寄宿家庭的一对姊妹熱情的給來自波蘭的朋友介紹桌上的菜餚,擔心Julia用不習慣筷子,又在旁邊遞上刀叉。飯後姐姐拉着Julia的手来了一场room tour,妹妹更在一边拉起了小提琴,Julia一开始还顯得有些不知所措,但很快和對方交上了朋友。
13歲的Leon學習中文已有接近10年,這是他第二次來到中國。「我喜歡這裏的食物,最喜歡吃串串。」這次的中國行對他來說,更像是一場舌尖上的重慶之旅。 來到寄宿家庭,Leon看到餐桌上的烤鴨就兩眼放光,熟練地用餅捲起,直接「一口悶」,停不下來。

沉浸式體驗中國文化 中波娃「約好暑假再續友誼」
談及交流活動選擇讓孩子們住進寄宿家庭,而非在當地酒店住宿的原因,帶隊的中文課老師Kimmy表示,這是希望讓孩子們體驗本地人的生活方式,包括家居的環境、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等等。
作為波蘭唯一一家從幼稚園到中學都有教授中文課程的學校,為學生提供沉浸式的語言環境,一直是校長安娜所堅持的。「我們不會只是做個遊戲,教大家一首中文歌,而是真正的讓學生能夠流暢地用中文去表達。」安娜說。

在波蘭時,包括Kimmy在內的8位中文老師就通過盡可能多地為孩子們創造中國文化氛圍——比如春節時帶大家包餃子、過中秋時做冰皮月餅、帶孩子們看中國文化展覽、到中國公司參觀體驗,為孩子們營造沉浸式的語言學習環境。而今次為期7天的交流活動中,波蘭孩子們更有機會體驗真正的中式課堂、參觀明清古鎮、乘坐長江索道、到動物園與熊貓「圓滾滾」親密互動……在此過程中,波蘭孩子們不論是和寄宿家庭的中國小夥伴交流,還是遊覽途中和小商小販的討價還價,都是用中文進行溝通,真正實現了在中文語言環境中「沉浸式體驗」。
短短7天的交流活動很快就迎來尾聲,離別時,波蘭孩子們已和寄宿家庭建立了深厚的情誼。最後一日,大家依依不捨地擁抱告別。有寄宿家庭的家長表示,雖然只有短短一周的時間,但就像把自己的孩子送走一樣。「我們約好寒暑假帶小朋友去波蘭再續友誼」。
為什麼選擇中文?他們這樣說
安娜介紹,學校每年都有16位學生選擇中文學習,目前在校生中,學習中文的有120人。
「很有趣」——當被問及學習中文的原因,這是孩子們用不太標準的中文提到最多的一句話。校長安娜自己的孩子Elias也參加了此次交流活動,今年11歲的Elias自述從1歲起,母親就要求自己學習中文。在母親的影響下,他在家的時候和哥哥、姐姐用中文交流,和母親更多用法語交流,和同學之間則使用波蘭語。「中文是一門世界性語言,有那麼多的人在講中文,與之緊密相連的中華文化又令人神往」安娜希望讓孩子們能夠實地體驗中國,使用中文這門語言,浸潤到中國文化中去。

不過,因為中文是一種「Tone Language」(聲調語言),波蘭小朋友想要學好中文並不容易。安娜解釋說,對於大部分歐洲語言的使用者來說,交流的過程中如果講話有口音或者發音出錯,對方仍然能理解意思,但在中文語境下可能完全不同。從3歲就開始學習中文的Leon分享了自己的學習經歷。中文裏有很多的同音異義字,自己經常混淆普通話的四個聲調。雖然發音不準確不會特別影響與母語者的溝通,但偶爾也會出現歧義導致誤會的情況。

安娜指,因為這樣的區別,學習中文的孩子需要更多地與聲音、聲調打交道,這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他們對音樂的感知力。而因為通常學校的學生需要同時學習三門不同的語言,他們需要把三個不同的詞和同一物聯繫起來,這個過程能夠培養孩子們的抽象思維能力。
安娜透露,計劃再開辦一所高中,未來也會組織更多學生來中國,參加交流活动,讓更多波蘭孩子感受中華文化之美,也為波中文化交流搭建一座友誼之橋。
(記者:梁濤、樊征;拍攝:思明、錢思成、梁濤、樊征;剪輯:思明;旁白:葉德榮;翻譯:林路寧;英文編輯:Darius;監製:梁濤)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