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秋冬之交是流感高峰期,也是慢阻肺病急性徵狀的高發期。香港哮喘會今日(19日)在記者會表示,慢阻肺病對本港醫療系統負擔極大,且冬季其急性發作幾率高於夏季1.5倍,值得社會警惕。香港哮喘會呼籲患者在轉季期間提高警惕,遵循醫囑、保護健康。

72歲慢阻肺病患者盧先生同記者分享,他自十七、八歲開始吸煙,最多時一日3包,而20多年前確診慢阻肺病,現肺功能僅剩四分三,行走需頻繁休息以補充氧氣。他於2023年戒煙後,每日3次準時服藥,現時病情穩定。他呼籲病友:「最重要聽醫生話,唔食煙最好。」

香港哮喘會主席陳永佳表示,吸煙是慢阻肺病主要成因及誘發因素之一,他強烈建議患者戒煙並遠離二手煙。鑒於本港進入冬季流感高峰期,陳永佳還建議患者接種流感及肺炎鏈球菌疫苗,降低肺部感染及急性發作風險。
首次入院3.6年內死亡率高達50%
2024年,包括慢阻肺病在內的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共導致1092人死亡,在本港主要死因中排名第九。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助理教授、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郭宏駿表示,慢阻肺病的主要成因包括吸煙、空氣污染,以及職業性長期接觸粉塵、煙霧或化學品;而常見徵狀有氣喘、喘鳴、咳嗽、疲倦及體力下降等。目前該病尚未有根治手段,病症會隨發病次數逐步嚴重。有數據指,患者在首次入院後的3.6年內,死亡率可高達50%。

郭宏駿指,秋冬換季期間,下降的氣溫會刺激呼吸道,增加病症的急性發作機會。其中,冬季慢阻肺病急性發作機會較夏季會高1.5倍左右,住院比率更會增加一倍。他還指出,「夏季流感未過,冬季流感又即將出現」,流感不但是哮喘等慢性肺部疾病的發作因素,若慢阻肺病患者感染流感,可能會進一步加重病情、誘發併發症。
自新冠疫情後慢阻肺病呈上升趨勢
郭宏駿提到,本港自新冠疫情後,慢阻肺病患者入院出現上升趨勢。在2022至2024年間,共有11465患者因急性發病入院,累計住院超25萬次、住院日數超15萬天,醫療開支逾12.59億港元。且在病情逐漸加重下,治療成本亦會增加,若患者每年嚴重發作兩次以上,平均每年治療費用高達22.3萬港元,對醫療系統負擔極大。
在治療策略上,郭宏駿特別介紹了作為新型治療方案的生物製劑,指其可減少約41%慢阻肺病急性發作及死亡率,並降低約40%的嚴重發作及首次嚴重發作機會。他認為,此方案有望成為慢阻肺病長期管理新方向,改善患者生活質素並減輕醫療系統負擔。

(點新聞記者劉鴻霖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