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徐曦
過去的國慶長假,你出門旅行了嗎?是不是坐的高鐵呢?最近幾年,貴州因其涼爽的天氣和壯美的山水,吸引了不少港人前去避暑遊玩。暑假在貴陽與一位定居香港的老友相聚,聊天時才知道,現在香港每天有3趟高鐵可直達貴陽。他從西九龍登上高鐵,最快只要4小時53分就能到貴陽東,比我從珠海出發還要快近一個小時!不由得想起1999年暑假,我第一次乘火車到廣東,先要沿湘黔鐵路穿過湖南,再經粵北坪石進入廣東,差不多要一天一夜才能抵達廣州火車站。而那時如果想繼續去香港,就要去廣州東站,換乘廣九鐵路的直通車,行駛大約2小時才能到紅磡。過去人們常用「朝發夕至」來形容交通便利,而現在從香港到貴陽可謂「朝發午至」,高鐵速度之快的確令人驚嘆!
「坐在速度上面」:現代的感官經驗
火車和鐵路自19世紀晚期進入中國以來,就給現代中國人帶來了新的時空體驗,而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快速的移動性。晚清流行的《點石齋畫報》「選擇新聞中可嘉可驚之事,繪製成圖,並附事略」,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記錄了當時國人對西方新技術的反應和想像。學者李思逸敏銳地觀察到,其中有多幅描繪鐵路和火車的圖畫,但我們從中幾乎找不到一列停在站台上的、靜止的火車,多數都是煙囪裏冒着滾滾濃煙、疾馳在鐵軌上的火車。其他報刊雜誌上,有不少報道也是聚焦於火車的快速帶來的危險。比如火車速度過快不及避讓,撞倒大象;客車脫軌;火車撞死路人等等。
迅疾的速度,正是火車帶給人最大的感官衝擊,而現代媒體和詩文對此反覆的書寫,更加深了我們對此的印象。新感覺派作家劉吶鷗,以精準呈現現代都市感覺而知名。他在1930年創作了講述鐵路旅行的短篇小說《風景》,開篇就是:「人們是坐在速度上面的。原野飛過了。小河飛過了。茅舍,石橋,柳樹,一切的風景都只是在眼膜中佔了片刻的存在就消滅了。」素喜旅行的詩人徐志摩,在《滬杭道中》(1923)則寫道:
匆匆匆!催催催!
一捲煙,一片山,幾點雲影,
一道水,一條橋,一支櫓聲,
一林松,一叢竹,紅葉紛紛:
艷色的田野,艷色的秋景,
夢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隱——
催催催!是車輪還是光陰?
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
兩位作家不約而同地用了大量短句和重複來體現火車的速度。徐志摩還巧妙用了擬聲(匆匆匆!催催催!)來營造老式火車駛過鐵軌縫隙發出的聲音。在他們的筆下,火車的速度給旅人帶來不只是喜悅和興奮,還有緊張和不安。在急速變化的現代時空中,古典的風景(茅舍、石橋、雲影)雖然美麗,卻不再安穩。人生更加忙碌,時代加速變革,現代人缺少了徘徊在田園鄉野的悠閑之情,古典的風景也只得模糊、消隱。
「向着無限的前途奔放」:火車作為隱喻
浪漫的徐志摩在滬杭列車上感嘆時光飛逝,人生易老,而孫俍工同樣創作於滬杭車中的小說《前途》(1922)則體現出了不同的人生態度。這篇小說描述了一位匿名的旅行者在火車上的所見所聞,其中穿插了大量其他旅客的對話。這些對話表面看來只是談論旅行,但實際卻處處暗指人生與歷史。例如,兩位旅客商量到底要不要上車。女的說:「這樣地擁擠,還是去好呢,不去好呢?」男的應道:「車票嗎,這並不算一回事,去好呢,還是不去好呢?只要我們自己打定了主意,車票並不能限制我們底意志!就是命運斷定了我們也可以反對的。似這樣地徘徊總是不好!」從普通的車票突然拔高到對命運的議論,這樣的對話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容易聽到,而更像是話劇舞台上的表演。顯然,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是借火車旅行來表達對人生的看法。這種意圖在小說的結尾體現得更為明顯:
在這長途的旅行中,我們的生命統統寄托在這狹小的火車上;窗外景象飛湧地顯現出來,只在一秒鐘之內的幾分之幾便成了過去。……雖然各人的前途的苦痛與愉快危險與平安還在「不可知」的一本賬上,但他們對過去的一切總不見得有半點的留戀。
現在火車開滿了機器,正向着無限的前途奔放!車窗外的大陸如飛也似的轉動。車上的人或沉默地坐着,或高聲談笑着,或唱着不成調的樂歌:大都是在那裏等候着各人所想像的前途到來!
孫俍工1894年生於湖南隆回,1916年考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是校園中活躍的文藝分子。他參與了五四運動,是位典型的五四青年。陳建華教授在其討論民國火車文學的專著《文以載車》中指出:「火車」在這裏是社會和時代的隱喻,「旅行」則被賦予了朝向某種歷史方向的象徵意義。而「過去的一切」,不光指代風景,也包括記憶與歷史。經歷了五四風潮和新文化洗禮的青年,毅然拋棄過去,決定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裏,對未來充滿了樂觀的美好嚮往,雖然從表達上來說,這篇小說顯得過於概念化,但後來被收入1935年出版的《中國新文學大系》。究其緣由,無疑是它充分體現了五四的時代精神。
快與慢的辯證:綠皮火車的懷舊旅行
木心有首寫旅行的短詩《從前慢》,其中寫道:「記得早先少年時……清早上火車站/ 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漿的小店冒着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詩人通過今與昔、冷與熱、慢與快的對比,以極簡的意象營造出極濃的溫暖與懷舊的氛圍。在這個節奏飛快、變動頻繁的時代,我們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被種種慾望推攘着停不下來,不少都市人被木心的詩句擊中,期盼如詩中所寫的那樣慢慢喝一杯熱豆漿、耐心等待來自遠方的信件、與所愛的人平淡地相伴一生。因此,近些年也出現了一股乘坐綠皮車漫遊的懷舊風潮。然而,隨着高鐵網絡的不斷發展,如今還在運行的綠皮車線路已經不多。如果你沒有時間去親身乘坐,又想回味一下幾十年前鐵路旅行的感覺,以下幾本書或許可以滿足你懷舊的願望。
民謠歌手周雲蓬的隨筆集《綠皮火車》,記錄了在火車輪子轉動帶來的「雷鬼樂」的陪伴下,他雲遊四方、唱歌交友的詩意生活。在《火車上的中國人》中,攝影師王福春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了1990年代火車上的人間百態。當看到黑白照片中冒着熱氣的即食麵、裝得鼓鼓的塑料編織袋和躺倒在車廂連接處的一家大小,我瞬間穿越回九十年代的春運列車,耳邊甚至響起了「香煙啤酒礦泉水,花生瓜子撲克牌」的叫賣聲。旅行家和攝影師齊棟的《綠皮火車,去鄉野中國》則將我們帶向東北林區、西南的小縣城和三線工業遺址。這些小城曾因為開通鐵路而熱鬧,後來又隨着高鐵時代的到來而漸漸歸於沉寂。在熱鬧與沉寂之間隱藏着的,正是過去幾十年間中國鐵路的變遷史和旅客的情感史。
出差的時候但願高鐵能夠越快越好,旅行時卻希望火車能夠慢下來,給予我們足夠的時間去細細欣賞沿途的風景,品味各地的美食。現代人生活在快與慢的辯證之中,焦慮並快樂着。
更多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