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傳播學|龍的傳說屬於我們也屬於世界

文/王妮娜

今天是大坑舞火龍最後一日。火龍將在巡遊社區後,被投入銅鑼灣附近的大海。這樣的歸天儀式寓意所有霉運和污穢都終將被海水滌蕩;火龍經過之地,人們會乾乾淨淨地開啟新程。前兩日不少內地遊客因為中秋恰逢國慶七日長假,得以在香港偶遇這個傳統的中秋節儀式,他們問:「香港竟然也有這樣傳統的中國文化?」

眼見為實。內地遊客大坑火龍觀後一問,與其說是一個問題,不如說是一個感慨。以往青年人慕名來港體驗、聽得更多的是蘭桂坊。筆者記得2006年來香港參加中國建設銀行的業績發布會,公關部特意安排去蘭桂坊體驗港片中的那個香港。那年,筆者初出茅廬,第一次坐在蘭桂坊酒吧,在嘈雜的音樂裏看到不同膚色的人無所顧忌、放聲談笑,再抿一口威士忌和甜汽水調成的雞尾酒,得出了一個結論:如果有哪個區域可以代表香港的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中環蘭桂坊必定榜上有名。10年後,筆者來港定居,耳濡目染浸潤、發現:當年的結論實在大意了。香港有的可不僅是蘭桂坊代表的西洋文化在地體驗,更有藏在深巷中、香港人骨子裏的大坑火龍文化。在這裏,上古以來妖魔神仙的傳說、代代相傳的驅魔和祈福儀式,具身化為大坑舞火龍。147年以來這些根植於血脈的中華傳統傳承,成為近年來內地來港旅客樂此不疲、發現香港魅力的新視角。

每年新紮作的火龍長67米,由龍頭、龍尾及31節龍身組成。引領火龍的兩顆龍珠,竟然是沙田柚。上面插滿了45厘米長的香火,一路轉動。這些香火頗為壯觀,因為巡遊活動進行時,不僅龍珠,整條龍身也插滿了長壽香,據說加起來有一萬餘枝;龍頭重約45公斤,由至少十個身強力壯的大漢接力交替舞動。龍尾也是重頭戲,會有精壯的男人一邊踩着特殊步子,一邊舞動。鑼鼓聲喧天中,在兩顆龍珠的帶領下,火龍循順時針方向巡遊大坑所有街道。筆者發現,當日所有餐廳無一不營業直至舞火龍結束。火龍會到所有街坊舖頭正面戲珠至少十秒,然後轉向下一個目的地。這種結合了驅魔寓意、承載着香火流動祈福的大坑式龍文化,再輔以客家話主持的啟動儀式、以及蓮花宮拜神,集結了所有中國農耕文化元素。置身此情景,身份認同感滿滿,何須課本和先生教呢?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火龍亦成為吸引全球各地旅客來港探索中國文化的獨特體驗。有不少西方遊客在火龍巡遊現場,以自己的狂熱形式,一路追隨火龍,他們一邊在人群裏擠來擠去,一邊大聲歡呼:「Chasing Dragon」(追龍)!熱衷港片的人大概率看過2017年劉德華等一眾明星主演的「追龍」。「追龍」是香港俚語,代表一種吸毒方式。片中廉政公署打擊追捕兩條「惡龍」大毒梟,龍被賦予惡的含義,它在文化的闡釋中,不僅僅是大坑那條可以保護蒼生驅魔的神龍,也可以是罪大惡極的毒販。

香港特色傳承的中華文化魅力恰恰在於此。別出心裁的節日傳統儀式、曾盛極一時的影視劇文化,讓龍盛名遠播。此外,還有李小龍、成龍等一眾藝名特意帶龍的動作片明星活躍於國際舞台,香港很長一段時間是世界了解中國的快捷窗口。

難怪昨日,香港特區政府選在中秋節舉行內地企業出海專班啟動儀式。中國古話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香港正在一個更多元的語境中定位自己,作為超級聯繫人、增值人,身份的認同、邊界的拓展不僅需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諸如大坑火龍這樣的傳統根基亦需要加強推廣。

相關閱讀:

生活中的傳播學|油街如何面向未來實現

生活中的傳播學|颱風天去超市搶購 不是瘋癲是儀式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生活中的傳播學|龍的傳說屬於我們也屬於世界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