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傳播學|颱風天去超市搶購 不是瘋癲是儀式

文/王妮娜

颶風「樺加沙」駕到的前兩天,香港人開始早早為颱風天不出門的那一天做充足準備。一如過去的每一次颱風來臨前,超市的貨架被清空;蔬菜、肉類、即食麵甚至麵包都是搶購者的獵物。Food le parc在9月22日的傍晚不得不加派人手來應對持續湧入的居民。一位收銀員對顧客說:八號風球超市也開的,為什麼要買夠10天吃的麵包?明明颱風就打9月24日這一天。

這樣的場景對她一點不陌生。過去的每一次颱風,港人都像過節的儀式一樣來超市搶購。外人看來是瘋癲,其實對於本地人來說,颶風前的囤貨行為是充滿情趣的集體狂歡。截至今日,2000年以來共有29個熱帶氣旋引致香港天文台發出八號颱風信號。也就是說,如果今天一個25歲的香港青年在超市準備颱風物資,他(她)事實上出生後平均每年都會至少經歷1次颱風;換句話說,颱風對他(她)來說完全不陌生,且每次都安然度過;此外,颱風天居家的時間通常為一天,出現物資緊缺和生活品質下降的可能性很低。所以,為什麼要搶購?搶購傳遞了什麼樣的社會信號?

筆者把這個問題交給了DeepSeek。TA嚴厲批判了這樣的「搶購風」。DeepSeek 認為核心搶購驅動力是恐懼觸發了人類最原始的心理機制;官方資訊發布防災預警帶來的危險信號暗示、媒體報道中空貨架、排長隊畫面傳達的視覺衝擊,導致了居民不理性購物的羊群效應。最後DeepSeek總結: 颶風天的過度囤積現象,是人類在極端不確定性下,為尋求心理安全感和控制感而做出的適應性反應。它根植於深層的恐懼,並被資訊環境、社會動態和認知偏差所放大。

但有沒有另一種可能——線上溝通、網絡購物如此流行的今天,以颱風為名,去超市聚集是一種具有文化特色的儀式?購物,這不僅讓島上居民獲得獨具特色的身份認同,還能帶來數字虛擬生活中日益稀缺的社會連接感?

互聯網時代,很多共同體驗(如熱議新聞、網絡流行語)是虛擬的、離散的。而囤貨是一項必須線下完成、且目標明確的集體行動。颶風預警為社區創造了一個明確的、暫時的共同目標——生存與準備。這種同舟共濟的處境瞬間打破了現代城市生活中常見的鄰里疏離和匿名狀態。 在超市裏,陌生人之間的對話變得自然而簡單:「麵包沒了,你買了什麼其他食品?」「這個品牌的罐頭好嗎?」購物行為本身成為了一個巨大的社交媒介,讓人們基於一個高度相關且中立的話題進行交流,重建了線下的、面對面的社區聯繫。人們一起排隊、一起搜尋貨架、一起討論清單,這是一種強烈的實體存在感和參與感。

人類天生需要儀式感來標記重大事件、緩解焦慮。颶風前的囤貨,某種程度上成了一場現代社會的防災儀式。參與這個儀式,不僅是為了物資準備,更是為了獲得一種我是社區一分子,我正在履行我的責任的心理歸屬感。這種集體儀式能有效減輕個體在面對災難時的孤獨和無助。

有效的公共危機溝通和管理,或許可以不僅僅着眼於平息恐慌,還可以主動塑造和引導這種積極的集體社會體驗。包括在不影響社會正常運作的情況下,盡可能提前發出預警信號。天文台在颱風來臨三天前就公布「樺加沙」來港日程,並預告將於今日下午2時20分改發8號風球,獲不少打工仔、市民點讚。港鐵、機場等公共設施供應和管理部門提前發布應對措施,也增加了颱風儀式的隆重感。未來社區可以組織更有準備活動,將囤貨轉化為鄰里互助計劃,鼓勵大家在準備自身物資的同時,也關注社區中的脆弱群體。如此能將這種自發的、有時略顯混亂的集體行動,轉化為建設性的社會凝聚力。

相關閱讀:

颱風樺加沙︱李家超:政府已作超前部署 嚴陣以待抵禦颱風

應對超強颱風樺加沙 李家超:全力戒備 將影響降到最低

(有片+多圖)記者直擊|田灣多店貨架搶購一空 店員:明天早點來!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生活中的傳播學|颱風天去超市搶購 不是瘋癲是儀式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