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煒
再讀行政長官施政報告,筆者就自己熟悉和關心的領域,與讀者們一起梳理下執政團隊未來在金融、教育和中醫方面的施政思路,本期先就金融方面展開有關探討。
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規劃位於第6部分「鞏固香港國際中心地位」之首,優先於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航空樞紐和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體現了金融業在本港經濟的地位。規劃主要分為幾個模塊:(1)持續強化股票市場;(2)構建國際領先債券市場;(3)構建蓬勃貨幣市場;(4)加速建立國際黃金交易市場;(5)國際風險管理中心;(6)國際資產及財富管理中心;(7)加強規管持牌放債人;(8)穩健發展金融科技;(9)綠色可持續金融發展,涉及了金融建設的各個主要方面,其中(1)至(4)涉及產品端,(6)涉及資金端,(5)是整體建設的基礎,而(8)、(9)則是新技術和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新課題。至於(7)雖然只有寥寥一句話,針對的卻是本地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
通讀「持續強化股票市場」部分,筆者遺憾地發現主要措施還是針對融資定位,對投資者保護的改善措施幾無着墨。「科企專線」體現了「金融為創科服務」的精神,但對本港企業並無優先。不管是優化上市要求便利海外企業來港雙重主要上市或第二上市、拓展海外網絡、優化IPO定價給予發行人更大彈性、給予證監會審批上市更多操作彈性,還是優化「同股不同權」上市規定,主要目的就是吸引上市,從而盡可能給予發行人便利。但是投資者保護呢?本港的投資者保護機制在「自主決策」和「市場效率」的旗號下相對內地本身就不完善,中小投資者被割韭菜卻求助無門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此明顯的制度建設短板卻置若罔聞,實在難言合格。誠然,作為上市公司,港交所的着眼點或在增加收入,而增加上市和促進交易無疑有助於達此目標。但是一個「融資市」而非「投資市」歸根到底只是一個博弈市場,要維持長期繁榮上漲,還應定位於「投資市」才是正確之道。
在「國際資產及財富管理中心」部分,採取的措施多數順應了形勢的要求,包括優化基金和單一家辦的優惠稅制(參見本欄文章:選擇擁抱香港稅務居民身份)、積極推動房地產信託基金為「互聯互通」標的、通過QFLP為內地私募引入境外資金、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通過直接或共同投資培育具潛力本地私募和對沖基金(此措施落實部門為財政司長辦公室,上周末在一個活動上遇到財政司長專門探討了此課題),以及提高投資移民非住宅物業算入額、調低住宅物業成交價門檻等。筆者相信在這個領域本港的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巨大。
相較2024年施政報告略過數字貨幣,本份報告在「穩健發展金融科技」部分詳細闡述了數字貨幣和Web3.0的建設思路,顯示執政團隊在這方面的思路和決策已經清晰明確。就業界普遍關心的穩定幣問題,目前坊間傳聞頗多,報告明確「落實穩定幣發行人監管制度,適當平衡創新發展和風險管控,確保香港穩定幣生態圈在一個風險可控的環境下穩妥、負責任和可持續地發展」,並派了顆定心丸——「金管局將積極處理牌照申請」。
綜合而言,憑藉「一國兩制」的巨大優勢,在國家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大背景下,本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將繼續增強,曾經的「金融羞恥論」和「金融廢墟論」早已成為歷史的笑話煙消雲散。執政團隊、監管機構和各相關中介機構應清醒地認識到,目前的谷底復甦有賴於國家的大力支持,而自生式的長期發展還是要靠不斷完善的基礎制度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