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吳煒
近期,不少具備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申請資格但一直因為各種利益關係(如內地銀行賬戶、住房登記更改等)沒有轉換的朋友,開始認真考慮申請永久居民並更改稅務居民身份,有些已付諸執行,事緣內地稅務機關開始依據CRS(Common Reporting Standard)數據向中國內地居民源於境外的收入徵繳稅款,近期聚焦於自2022年至2024年三年的投資收益追繳。調研所得,很多投資者已經就此三年的股息收入補繳10%-20%的稅款,但關於交易利得是否徵稅?因為衡量標準的複雜性(如虧損是否可以抵扣盈利?)和制度的公平性(內地無交易利得資本稅)存在着較大的爭議。在不確定性條件的權衡利弊下,部分人士決定轉換為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的稅務居民。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本港稅務制度的優勢無疑具備極大的競爭力,使得稅務居民身份的吸引力大增,具體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1)香港實行簡單低稅制,個人所得稅最高稅率為17%(還包含覆蓋較全面、額度不小的免稅額),企業所得稅最高稅率16.5%(在兩級制下,首200萬港元的利潤稅率僅8.25%)。此外,沒有資本利得稅、股息稅、遺產稅或增值稅;(2)香港採用「屬地原則」徵稅,僅對在香港產生或源自香港的收入徵稅,境外收入通常免稅;(3)稅務居民身份認定相對靈活,除本港永久居民外,其他國家公民僅需在港居住時間達到180天或以上即可;(4)香港與5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避免雙重徵稅協定。但此次就投資收益徵稅,因為兩地稅務制度的差異,相關人士無法基於上述(3)、(4)條件規避或減免,唯有轉換為本港永久居民身份的稅務居民,並避免在內地居住滿180天。
經常被列為本港競爭對象的新加坡也實行簡單低稅制和屬地稅收原則,亦沒有資本利得稅、遺產稅,且與多達9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避免雙重徵稅協定,但與本港相比,新加坡個人所得稅最高稅率略高為22%,非居民源於非本地公司派發的股息需繳納20%稅賦,另外新加坡有9%消費稅和按房產年值計徵的住宅物業稅(稅率由4%-32%不等)。而內地稅種從大項看,個人所得稅為綜合所得(包括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等)的3%-45%,財產(如房產、股權等)轉讓所得的20%及利息股息所得的20%。企業相關稅種主要包括標準稅率25%的企業所得稅,以及一般納稅人3%-13%不等稅率的增值稅。
美國是典型的徵收資本利得稅的國度,根據持有資產時間長短釐清不同的稅率,如果持有時間少於等於一年,稅率按普通所得稅率為10%-37%,如果持有時間超過一年,稅率通常較低,按應稅收入和申報狀態(單身或已婚等)分為0%、15%和20%三檔。投資虧損可抵扣其他交易的投資利得,年度凈虧損最多還可以抵扣3000美元的普通收入,如果還有虧損未盡可不斷結轉至未來年份抵扣。
在一個自由競爭的社會經濟運行體系,稅收是平衡社會財富分配的一個重要手段,競爭強勢者承擔較多的稅賦以扶持競爭弱勢者。稅率的釐清是一門學問,既要起到平衡社會財富分配的效果,又不至於過度壓抑強勢者,從而保證從事財富創造的積極性,畢竟社會財富不斷擴大基礎上的再分配才是最健康的發展態勢。如果稅率過高過度平衡削弱了競爭強勢者的積極性,導致其退出社會財富創造過程,無疑不利於社會財富或者宏觀經濟的整體發展。健康的經濟體系應鼓勵盡量多的人口從事財富創造的工作,盡量壓縮不參與財富創造卻享有分配權的人口比例。
各行政部門履行本職工作天經地義,一些違法亂象亦需嚴厲打擊,但要吸取站位不夠高的線性思維教訓,缺乏宏觀經濟和部門協同視角下,出台措施未如預期卻損害了行業和經濟整體發展。2023年,特區政府虛懷若谷,從善如流,決定降低股票交易印花稅,從而一舉扭轉2021年加徵股票交易印花稅帶來的負向循環,啟動了正向循環,直至帶來今天本港資本市場的強勁復甦以及對各行各業的正面刺激。越來越多人選擇擁抱本港永久居民和稅務居民身份,無疑有助於本港擴大財富管理規模,進一步加強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並發展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財富管理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