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論道|香港經濟結構改革研討(十四)

文/吳煒

行政長官李家超9月17日發表了其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作為從2022年本屆政府上任伊始就跟蹤政策導向並系統性提出首倡或獨特建言的專欄作者,筆者從本份施政報告中感受到了行政長官日趨成熟的執政思路和海納百川的虛懷若谷。在通過各種溝通途徑提交意見後,即便是一些格式性有益建議也得到了執政團隊的採納,譬如,在(香港經濟結構改革研討(十三):二讀行政長官2024年施政報告)中,筆者建議「如果未來可以在列出本期KPI的同時,對上期KPI完成情況進行對照回顧,標出完成情況或進度就更好了,體現整體落實工作有始有終的風格」,相關的改進便落實在了本屆施政報告的附錄中。

2022年中,筆者就旗幟鮮明地提出本港「以創科建設為中心,金融中心為創科中心服務」的思路,是本港所有智庫智囊的首倡者,經過三年的理念傳播更新,這個思路已經成為全港共識。過往的施政報告,創科中心的建設還是與其他各大中心並列,只是排位由第二或第三進到了首位(2023年施政報告)。而在本份施政報告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建設已經脫離開傳統的幾大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航空樞紐主要落筆在第6部分(鞏固香港國際中心地位),在第4部分(產業發展和革新)及第7部分(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系統性闡述,進一步凸顯了重要性。而在創科資源的投放上,亦集中聚焦在人工智能(AI)和生物科技行業。

今年的施政報告將「教育」單獨成篇,而建設本港成為「國際教育中心」也是筆者一直倡導的。早在2022年9月本欄文章(香港經濟結構改革研討(九))的標題中,筆者就明確提出「進一步發揮和加強香港教育的優勢」,慮及創科建設的人才問題。而在2024年3月欄目文章(財政預算: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之成型思路)中,進一步深化思路到建設國際教育中心的層面,提出發展教育服務業可以成為引領本港經濟復甦的引擎。在「北都大學城」建議落實後,筆者提出中小學教育產業發展更應重視,相關工作可由國際學校承擔。本份施政報告明確了「發展國際學校」的政策導向,在北部都會區預留土地發展國際學校。

任何工作都是事在「人」為,所以同去年的施政報告一樣,強化治理體系成為施政報告的首要內容。今年的施政報告第一次將負責落實各項細化工作的職能部門公之於眾,一方面可以理解為增加相關部門的責任壓力,但另一方面也讓人隱隱感覺在工作落實中的阻力。客觀來說,本港資本市場近一年的旺景帶來的經濟繁榮感更多來自於國家的支持,某些職能部門政務官團隊殘留的「態度很好,就是不辦」的文化仍然在嚴重阻礙核心因素的改革推進。一些職能部門負責人本身屬「空降」而非出身政務官團隊,在調動人力資源和落實工作中或感受到掣肘。本份施政報告細化了「建設部門首長負責制」和「強化公務員評核機制」,筆者認為執政團隊在人力資源建設上可以拿出更大的魄力,正如前兩年某些公務員自願離職後個別團體聲稱「人手緊缺,壓力巨大」,補充員額固然可以,但筆者就認為這反倒是以科技提高效率替代人手工作的契機。

前兩年施政報告重點提及的「明日大嶼」、「夜繽紛」和「總部經濟」並沒有延續跟進,體現了執政團隊實事求是的風格,同時在政策諮詢圈的人員組成上亦應作出改進,盡量避免走彎路。筆者認為,政策諮詢圈人員應該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兼備,宏觀戰略眼光和微觀行業知識均有,同時要區分客觀立場和自身行業或團體利益,在為政府建言時應盡量保持客觀,有自身利益考慮亦應申明,以避免誤導執政團隊。

下一期,筆者將就關心的主要領域,如金融、教育、中醫的一些具體細化措施繼續研讀,敬請關注。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山野論道|香港經濟結構改革研討(十四)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