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梁秉堅
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17日)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在北部都會區、AI產業化、「部門首長責任制」以及打擊非法勞工等方面皆有着墨,其中北部都會區以及「部門首長責任制」更成為了外界關注的重點措施。縱觀整份施政報告,不僅推動經濟、加強管治是重點內容,特區政府在房屋、社福等方面亦相當重視。李家超指出,施政報告以民生為壓軸專章,是篇幅最大的一章,涵蓋土地房屋、交通運輸、醫療護理、社會福利、保障勞工、關愛共融等9個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範疇。筆者認為,今屆政府不但「以結果為目標」,更以市民福祉為優先考慮,我們從房屋政策成果以至不斷加強支援照顧者等,都能感受到特區政府展現的人文關懷。
長久以來,房屋問題一直被各界視為「無解難題」,尤其是公屋供應問題。不過,現屆政府明顯在公屋供應方面下過苦功,包括破天荒推出「簡約公屋」。根據特區政府的最新數字,三年前,當時公屋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為6.1年,需要6.1年才能上樓,但現在的綜合輪候時間已經縮短到5.1年,而特區政府將來更有望把輪候時間縮短到4.5年,比起輪候時間最長之時,特區政府將完成幾乎「不可能的任務」。
在今次施政報告中,特區政府繼續提出增加公營房屋供應的措施,例如調升綠白表配額比例,協助及鼓勵更多公屋租戶上進上流;增加白表配額,房委會發出批准信的數額將適量多於「白居二」配額,讓配額得以盡用;推出資助出售單位「長者業主樓換樓計劃」,容許年滿60歲並擁有單位至少10年的業主,在第二市場出售該單位後毋須補價,以現居單位換取較小或較遠的單位等。配合精簡法定程序、善用創新科技建屋等,相信公屋以至居屋供應等問題,將會進一步紓緩。
誠如李家超所指,民生政策作為施政報告的壓軸專章,特區政府明顯在相關政策方面下了苦功。筆者最為留意的,就是支援照顧者的一系列政策。特區政府提出,會預留每年5億元的經常開支,推出一系列措施加強支援照顧者,包括政府已建立首階段的支援照顧者數據平台,初步連結社署、醫管局和房委會的數據,並會逐步連結更多政府部門及公營機構的數據,擴展支援照顧者數據平台;社署從醫管局得悉高風險照顧者入院後,會安排人員主動接觸他們的被照顧者,並按他們的需要提供緊急支援;繼續推行「地區服務及關愛隊伍——支援長者及照顧者計劃」3年,邀請關愛隊主動關懷及探訪相關的高風險家庭,並協助獲關愛隊轉介的住戶按需要安裝及使用「平安鐘」服務等。
事實上,隨着社會高齡化,照顧者、被照顧者、獨居老人等問題會變得愈來愈尖銳。如果不及早籌謀,之後照顧者的苦況勢必成為更大的社會問題,特區政府在過去幾年逐步加強支援照顧者的措施,可見特區政府非常關懷照顧者等弱勢社群。筆者認為,除了在政府內進行數據互通,特區政府、社區以至社福界等,可以共同努力,編織一個有多重支柱的「照顧者支援網絡」,配合最新的資訊科技,在照顧者出問題前,盡可能及早介入,盡力防止再有照顧者悲劇發生。
在施政報告的結語,李家超坦言,今天的香港,站在邁向「由治及興」的關鍵節點,我們正處於經濟轉型期,這過程逆轉不了,轉型是邁向經濟更強大的必經過程。這些轉型背後,承載着無數香港人拚搏奮鬥的故事,靠的是改革變通、自強不息。這些是香港人的特質,香港成功的DNA。筆者理解這番話,除了讚揚香港人的奮鬥精神,也有「我們」(香港市民)就是一家人的喻意;特區政府已經在政策、支援上努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照顧老弱,而香港未來發展還需要社會各界以及廣大市民的努力,所以我們也要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力為社會作出貢獻,支援社區內有需要幫助的弱勢社群。
(作者為新家園協會社區發展總監、深水埗區議員、註冊社工)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