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日前恢弘的閱兵儀式,是否也讓你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儀式之外,那段深刻入骨的民族苦難與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更需被永遠銘記與傳承。為此,點新聞「學生園地」早前開啟「抗戰精神之光」主題徵稿,今日刊發的是來自漢華中學4A 楊丙暉的佳作《血淚凝燈塔 精神耀千秋》,讓我們一同重溫崢嶸歲月,珍視來之不易的和平。

《血淚凝燈塔 精神耀千秋》
漢華中學 4A 楊丙暉
紀念館的光綫是昏黃的,如同被時間浸泡過的舊宣紙,無聲地覆蓋在那些沉默的遺物上。我駐足於一方小小的展櫃前,世界驟然安靜,唯餘心跳與歷史共鳴。櫃中,幾頁信紙靜靜地躺着,紙頁脆薄如秋蝶之翼,邊緣洇染開去的深褐色,分明是血與淚凝固的印記——那是趙一曼烈士留給幼子的最後絕筆。
我的目光移至一旁那張泛黃的照片。她立於蒼茫天地之間,身形清瘦卻挺拔如松,目光沉靜地望向遠方,彷彿早已洞悉命運的嚴酷,並以無比的從容等候着它。然而,歷史記錄的,是她燦爛年華最慘烈的斷裂。為掩護戰友,她身負重傷,落入敵手。日寇妄圖撬開這鋼鐵般的意志,將她縛於冰冷的刑椅。電擊如毒蛇般一次次噬咬她的神經,連續七小時的酷刑未能讓她吐露一字。唇齒間咬出的鮮血,是沉默最鏗鏘的宣言。那具鐵椅,何嘗不是一座熔爐?它將血肉之軀百般鍛打,最終鍛造出的,是一個民族寧折不彎的脊樑。
但鋼鐵之下,是湧動的熾熱柔情。在生命燭火即將燃盡的時刻,她以顫抖的手,緊握起筆。那一刻,她不是令敵人喪膽的戰士,只是一位心如刀割的母親。那字字泣血的書信,每一筆劃都是未能陪伴幼子成長的刻骨遺憾,「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這句話,勝過千言萬語,是一個母親用生命寫就的教科書。
當我沉浸在這段歷史中時,身旁幾位香港少年的低語將我的思緒拉回現實。他們穿着整潔的校服,目光穿越玻璃的阻隔,虔誠地凝視那封遺書,那具刑椅。他們的指尖輕輕抵在冰涼的玻璃上,彷彿要通過這層透明的阻隔,去感受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在這一刻,過去與現在,先烈與後輩,完成了一次無聲的對話。
抗戰精神是什麽?它是趙一曼面對酷刑時的沉默,是千千萬萬戰士前赴後繼的勇氣,是普通百姓寧死不屈的骨氣。這種精神,如同在漫漫長夜中點燃的火把,照亮了一個民族求生存、求尊嚴的道路。
八十年過去了,戰火早已熄滅,但抗戰精神之光從未暗淡。它化作我們血脈中的基因,成為我們面對任何困難時的底氣。當香港的年輕人在這紀念館中駐足凝望,當內地的學子在課本上讀到這段歷史,抗戰精神就在新一代人身上延續。
這精神之光,穿越時空,照進現實。它提醒我們,和平來之不易,尊嚴需要守護。它告訴我們,個人的力量或許微小,但當千萬人的力量匯聚在一起,就能改天換地。
抗戰精神之光,永不熄滅。它如星河長明,照耀着我們前行的道路;它如薪火相傳,在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心中燃起希望與力量。讓我們接過這光芒,讓它照亮中華民族更加輝煌的明天!血淚信箋,山河為證;精神之光,千秋永耀。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