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日前恢弘的閱兵儀式,是否也讓你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儀式之外,那段深刻入骨的民族苦難與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更需被永遠銘記與傳承。為此,點新聞「學生園地」特別開啟「抗戰精神之光」主題徵稿,今日刊發的是來自創知中學4A譚阡瑜的佳作《在歷史回響中銘記和平,不忘初心》,讓我們一同重溫崢嶸歲月,珍視來之不易的和平。

《在歷史回響中銘記和平,不忘初心》
創知中學 4A 譚阡瑜
9月3日當日,我們學校全體師生都聚集在禮堂觀看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閱兵儀式。
激昂的軍號聲劃破天空,習主席與各國代表一齊登上天安門。看着其他國家的代表來觀看我國抗戰勝利80周年閱兵儀式時,那種自豪感如同洶湧的潮水,在心中澎湃翻湧。這不僅是對中國軍事力量的認可,更是對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高度肯定。他們坐在觀禮台上,與我們一同見證這一歷史性時刻,讓我深刻感受到中國已不再是曾經那個任人欺凌的國家,而是以嶄新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東方,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重要力量。
在觀看時我就注意到了一個細節,閱兵車牌號是1945和2025,歷史與現實在這一刻交匯。我始終相信在抗戰時期保家衛國的英雄一直都在,如今的盛世他們一定看得到!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雖然我們沒有經歷過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但也能從這場盛大的閱兵儀式中觸摸歷史的回響,更清晰的知道今日和平的不易。
當我看着一個個方隊出場,軍人們英姿颯爽地踢着正步亮相,步調整齊劃一,口號氣勢如虹,心中熱血沸騰。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戰旗方隊的亮相,伴隨《鋼鐵洪流進行曲》磅礴的節奏,80面抗戰英模部隊榮譽旗幟一齊亮相,每一面戰旗都承載着抗日英雄的犧牲奉獻,鐫刻着保家衛國的光輝歷史。當這些戰旗在天安門廣場上迎風飄揚時,彷彿是歷史與現實在對話。它們不僅是榮譽的象徵,更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抗戰精神的傳承,激勵着當代軍人和全體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閱兵儀式中曾參與抗戰的老兵們站在國旗下堅定地唱着國歌,直到歌曲結束都久久未放下軍禮。他們大多已是白發蒼蒼,胸前掛滿了勳章,每一枚都在陽光下閃着沉甸甸的光——那是戰火淬煉的榮耀,更是歲月刻下的勳章。這些曾經在戰場上浴血殺敵的英雄,如今已是步履蹣跚的長者,此刻的他們終於得以見證祖國的強大。看着他們的身影,我忽然讀懂了「來之不易」四個字的重量。
我還去參觀了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推出的「風雨同舟 共建和平——粵港人民抗戰勝利八十周年展」。當我步入展館,右側牆上莊重地展示着《陣亡戰士名冊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戰士們的名字並沒有被歷史忘記,而是被光榮地展示出來讓後輩銘記於心。我還看到了廣東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隊員使用過的物品,如布胸章和穿過的衣服。每一件展品都像是沉默的歷史講述者,將那段包含血淚的歷史娓娓道來,我忽然感覺自己真切地觸摸到了課本之外的「活歷史」。
這次參與博物館的紀念活動,最觸動我的畫面是我看到的一組粵港民眾支援抗戰的老照片:香港市民悄悄為游擊隊員縫制棉衣,廣東村民劃着小船為隊伍運送藥品,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人因「保家衛國」的信念團結一致。沒有激昂的口號,卻讓我讀懂了「萬眾一心」四個字最樸素也是最有力的重量——原來當年的抗戰,並非只有激昂壯闊的英雄敘事,更多的是無數普通人用勇氣和善意築起的生命防線。
在8月30日當晚,我去了維多利亞港,1200架無人機在夜空中升起,來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無人機在墨色夜空裏漸次點亮時,我和身邊的市民、遊客一起屏住了呼吸——那些閃爍的光點,正一點點拼湊出東江縱隊戰士的剪影:他們背着槍、貓着腰,彷彿還在山林間穿梭游擊,透着當年的堅毅;在表演的最後,當「日本投降矣」四個大字在夜空亮起的瞬間,人群裏有露出了欣慰笑容,有人紅了眼眶,我也忍不住攥緊了手心。


沒有激昂的口號,沒有震撼的音樂,可當這些承載着香港抗戰記憶的圖案在高空流轉,我忽然覺得歷史離自己好近。這不僅是一場光影秀,更是對歷史的銘記,是用現代的方式,告訴每一個人——那些前輩用鮮血換來的勝利,那些用生命守護的和平,永遠值得我們珍藏。
總有一些人說我們不斷地提起歷史是為了增加仇恨心理,但我認為記住苦難,不是為了記恨,是為了守護這份安穩,不讓先輩的血白流。我們走進博物館、聆聽歷史,不只是為了「紀念過去」,更是為了「承接責任」。作為生長在香港的青年,了解這片土地上的抗戰故事,知曉粵港人民曾攜手共禦外敵,才能更清晰地懂得自己與國家、與這片土地的聯結,也才能更堅定地成為和平的守護者、歷史的傳承者。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