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論道|美聯儲理事對特朗普之戰

文/吳煒

今年以來,白宮和美聯儲就減息進程展開了針鋒相對的較量。為了實現控制美聯儲的目的,特朗普使出了各種「紙牌屋」手段,包括捏造罪名指控,甚至點名謾罵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各種騷擾壓力下,原七位理事之一的阿德里安娜·庫格勒(Adriana Kugler)提出辭職,特朗普立刻提名親信斯蒂芬·米蘭(Stephen Miran)接任。昨天(25日),特朗普又宣布根據美國憲法第二條及經修訂的《1913年聯邦儲備法》相關條款給予其的權力,即日起解除理事麗莎·庫克的職務。這是美國史上第一次總統解除美聯儲理事職務,事件令市場嘩然,美元美債隨之暴跌。

美國聯邦儲備系統(Federal Reserve System)是美國的中央銀行體系,包括位於首都華盛頓的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 Board of Governors)、各聯邦儲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3000家會員銀行及三個諮詢委員會。聯邦儲備委員會(簡稱「聯儲會」)是核心決策和管理機構,負責制訂貨幣政策、監督聯邦儲備銀行及金融體系的監管工作。

聯儲會由七名理事組成,包括一名主席(現任為傑羅姆·鮑威爾,Jerome H·Powell)和一名副主席(現任為菲利普·傑斐遜,Philip N·Jefferson),各成員均由美國總統提名,參議院批准。為了保持聯儲會的獨立性,防止總統操控,理事的任期長達14年,原則上不允許連任,而主席、副主席任期為四年,可以連任。

為了保證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各位理事的任期交錯安排,每兩年有一名理事任期結束。如果米蘭提名獲得通過,聯儲會由特朗普任命的理事將達到四位(包括主席鮑威爾、理事鮑曼和沃勒)。但在減息議題上鮑威爾與特朗普意見相左,所以替換庫克,使特朗普提名的人選佔多數,成為白宮操控聯儲會的重要一環。

特朗普解除庫克職務援引的主要是美國憲法第二條賦予總統對行政部門的廣泛人事權,以及《1913年聯邦儲備法》規定總統可以「因故(for cause)」解除美聯儲理事職務,還有今年5月最高法院判例臨時允許總統在某些情況下無需「因故」就可移除一些獨立機構(如勞工關係委員會、消費者產品安全委員會)的負責人職務。但這一舉動也有明顯的法律瑕疵,必將受到庫克本人和民主黨的法律挑戰。

首先,《1913年聯邦儲備法》規定美聯儲理事職務是不可解除的,除非「因故」。而這個「因故」的標準是什麼並沒有清晰釐清,一般理解是性質嚴重且有明確證據支持的不當行為和犯罪。而此次庫克遭遇的指控還處於「莫須有」階段,並未被正式檢控或定罪。其次,特朗普繞開國會通過社交平台宣布解除決定存在程序瑕疵,缺乏正式的聽證和調查流程。第三,美聯儲的獨立性受到法律和歷史傳統保護,非白宮可以控制的一般行政機構,即便是特朗普援引的今年5月最高法院判例中也指出美聯儲是「結構獨特、準私人實體」,暗示其判決涉及的獨立機構不包括美聯儲。第四,不管是針對庫克的指控,還是特朗普的解除命令都有明顯的政治干預動機,都可以作為抗辯理由。

筆者此前指出,美國司法體系是約束白宮任性施政的重要工具,庫克已發表聲明表示特朗普沒有權力,法律上也不存在任何理由可以使其解除聯儲會理事職務,因此絕不會辭職。她已聘請律師向聯邦法院提出上訴,一場美聯儲理事「硬剛」特朗普的法律大戰即將上演。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山野論道|美聯儲理事對特朗普之戰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