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妮娜
到特區政府承諾開放的公共設施參觀,卻食閉門羹。8月17日有此遭遇的市民即刻向傳媒爆料投訴。記者第一時間去現場核實、跟進,直至政府主管官員發聲解釋、開門。全程耗時不到24個鈡,傳媒扮演輿論監督角色的威力和效力可見一斑。另一邊,對政府飲用水的連續追蹤報道,牽動全港、甚至包括離島的政府部門和公務員,事關公帑支出、招標流程等監管疏漏,此陣勢下政府如履薄冰。
偵察新聞,又稱調查報道,與原原本本記錄最新發生的事實不同,記者會圍繞某一個受關注的事件,深入調查、挖掘,揭露社會問題。 它不僅報道新聞事件,更着重於對事件背後原因、結構性問題的分析和批判,具有揭露真相、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連日來多家媒體發布針對政府的偵察報道,這是一個重要的信號。
作為多年追蹤香港傳媒數碼化發展進程的研究人員,筆者目睹在激烈競爭中奔跑的香港傳媒「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的用聳人聽聞的八卦娛樂新聞博眼球、有的針對算法研究最能吸引訪問量的內容全方位包裝……商業化在香港社會向來是一個重要的推動力,自負盈虧的新聞傳媒亦在收支平衡中上下求索——偵察新聞的主角一度是明星出軌、公眾人士偷鷄,至於深入觸及民生和社會問題的新聞深度報道出現頻次有限、影響力有時甚至遠遠低於重磅包裝的八卦話題。
然而,社交媒體的興起,讓鷄飛狗跳、零零碎碎的八卦隨時可以由爆料人自行發布、發酵。傳媒的作用究竟是什麽?吃飯的看家本領究竟在哪裏?除了專業新聞報道、偵察、寫作的能力,再無其他。這是近年來香港傳媒在喧囂的流量戰中的最痛的領悟。
回歸到新聞傳媒本源,做有深度的、有影響力的獨家報道,才有可能留住資訊消費者的心。今年以來,香港各大傳媒精心鎖定偵察新聞報道對象,花人力和財力布局,是對資訊產品結構的深度調整。事關公眾利益、最能發揮傳媒輿論監督效能的領域,莫過於公共事務領域。在這個領域裏,政府和公務員無疑將成為重點關注對象。
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因為事關大體。過去幾年,不乏政府勇於革新的事跡,但是在房屋、人才引進、政府效率、經濟發展結構等問題上,不僅需要有打破桎梏的勇氣,也要有前瞻的智慧。近期就雙非學生入學、香港公共社會資源分配、內地人才引進等一系列議題的爭論已經透露平衡發展勢在必行。而傳媒,無論是從天職還是從維持競爭力的角度考慮,都將持續發揮輿論監督的角色,通過偵察報道聚焦社會問題。對政府來說,除了加強每日輿情監測,及時回覆公眾聞訊外,主動自查、防患於未然,繼續加大力度改革沉痾,是對偵察新聞和公眾關注問題最積極的回應。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