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妮娜
美國電動車公司特斯拉宣布,董事會批准一項價值約300億美元的臨時股票獎勵方案,授予執行長馬斯克。全球媒體第一時間報道該天價獎勵方案;英國《金融時報》今日更是頭版刊文,在標題中直抒胸臆表示,此舉是董事會希望馬斯克專注商業(Tesla awards Musk $30bn of stock to keep billionaire focused on business)。新聞歷來強調客觀,這意味着除非是評論和觀點文體,其餘報道新近發生事實的文章(新聞專業名詞稱這類文章為消息),均應只陳述事實。
但是很顯然,在激烈的資訊競爭下,越來越多的媒體在突破這條傳統的新聞工作守則。判斷是稀缺資源,因為看新聞的人每天接觸各種各樣的資訊,他們最需要的已經不是你原原本本複述發生了什麼,而是發生的意味着什麼。以往報紙會在頭版客觀陳述發生了什麼,在文章末尾加注釋說,詳情以及解讀轉其他版。現在越來越多的媒體意識到,當同一家報紙的網絡媒體團隊早就在十多個小時前向讀者推送了發生了什麼——更別說其他同行競爭者的各種解讀和報道,他們作為第二天才能被讀者見到的產品,除了亮出編輯和記者的判斷:最節省讀者時間的是,豪不掩飾地把判斷寫進標題,沒有什麼更高明的策略來留住報紙的訂閱用戶了。
這是一個注意力稀缺的時代。因為爭搶注意力的渠道如此多元,許多渠道的運營比傳統報紙更懂得讀者的大腦和心,他們沒有傳統新聞從業守則的束縛,誰能獲得更多注意力,誰就能握有變現的籌碼;對於報紙而言,流失的注意力轉化成會計科目,就是廣告收入。現如今他們最大的劣勢是時間,最大的優勢也是時間——因為有時間核實、思考、調查,他們可以在更晚的時間提供給讀者更準確的信息、更精準的判斷,這對於商業新聞和政治新聞報道是稀缺資源。
以《金融時報》為例,英文網絡版標題是《特斯拉董事會以300億美元股票激勵和留住埃倫·馬斯克》(Tesla board award $30bn of shares to 『energise and focus』 Elon Musk);報紙版標題是,《特斯拉授予馬斯克300億美元價值股票以期他專注商業》(Tesla awards Musk $30bn of stock to keep billionaire focused on business)。網絡中文版標題是《特斯拉董事會向馬斯克授予300億美元股票》,首頁可見的導語是:這位億萬富翁首席執行官威脅稱,如果不獲得更多股票,他將離開這家電動汽車製造商。三個不同版本的標題以《金融時報》報紙版最露骨亮出編輯判斷,毫無傳統意義上只陳述客觀事實的木然表情。
當技術變革正在改變千行百業,受眾在日新月異的資訊環境中不斷進化,傳統的報紙以及傳統的新聞定義、新聞倫理,是否也應該開啟達爾文進化?在進化的過程中,受眾將通過報紙暴露的判斷,讀到它們真實的價值觀,而這種價值觀對於讀者判斷一家傳媒資訊的底色至關重要。
相關閱讀:


